1566年,海瑞给自己买好了棺材,并把妻女托付给友人照顾。随后,他上书怒骂嘉靖昏庸无道。嘉靖接到奏疏,看了一遍又一遍,无语地问:“商纣王能和朕比?”身旁的太监战战兢兢,不敢言语。 海瑞在奏疏里,把他比作汉文帝,说他本可以成为尧舜禹汤。可嘉靖心里明白,海瑞骂他昏庸,潜台词就是商纣王。 黄锦那句话,更是高明。他表面上是说海瑞的“傻”,实际上是在提醒嘉靖:“皇上,人家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的,他就是来求死的。您要是杀了他,正好成全了他流芳百世,而您,就得背上杀害忠臣的千古骂名。” 嘉靖是谁?他是大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之一,玩弄权术的顶尖高手。他立刻就明白了这笔“买卖”不划算。 但他又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下令把海瑞关进了诏狱。可诡异的是,海瑞在诏狱里,没挨打,没受刑,每天好吃好喝伺候着。 这就怪了,嘉靖为什么不杀海瑞? 说白了,嘉靖虽然修道,但他不是昏君。 他25年不上朝,但朝堂上谁在干嘛,他一清二楚。他知道海瑞骂得对不对吗?他心里门儿清。海瑞在奏疏里也给他留了面子,说“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先一顿猛夸,再一顿猛批。嘉靖是又爱又恨。 更重要的是,海瑞这个人,他“干净”得让人发指。 海瑞这人有多“刚”?早年他在福建当教谕,朝廷御史来视察。按当时的“潜规则”,下级见上级都得跪。结果呢,满堂跪倒,只有海瑞一个人,像个笔架一样直挺挺地站着,就拱了拱手。 为啥?因为大明律规定,学官见上官,可以不跪,以示“尊师重教”。别人都当这是废纸,海瑞当真了。御史气得问:“那个笔架是谁?”从此,海瑞喜提外号“海笔架”。 他当淳安知县,明朝官员俸禄低得可怜,县令一个月不到5两银子,放现在也就千把块钱。所以“灰色收入”是常态。海瑞倒好,一去就把所有“常例”全废了。 咱说回嘉靖。面对这么一个“海笔架”,一个“二斤肉”的海瑞,嘉靖怎么杀? 杀一个贪官,百姓拍手称快。杀一个清官,尤其是全天下唯一一个“真”清官,那等于告诉所有人:朕就是个昏君,朕容不下好人。 嘉靖这个“面子”丢不起。 但嘉靖的帝王心术,远不止于此。 到了1566年秋天,嘉靖病重了。人一生病,就容易多疑。他开始琢磨,海瑞骂我,是不是背后有人指使?是不是太子等不及了? 于是,他下令把海瑞正式投入大牢,严刑审问,非要挖出个“幕后主使”。 这下,海瑞命悬一线。朝中有人揣摩圣意,主张判海瑞绞刑。 关键时刻,又一个高人出场了——刑部尚书黄光升。 黄光升接了这个烫手山芋,最后判了海瑞“死罪”。营救海瑞的首辅徐阶等人都懵了,结果拿来判决书一看,全都拍手叫好。 为啥?黄光升给海瑞定的罪名,绝了。 他绕开了所有政治问题,只说海瑞的奏疏,是“儿子骂老子”。按儒家伦理,这是“大不孝”,所以判死罪。 这一招,直接把嘉靖架在了火上。 嘉靖如果按这个罪名杀了海瑞,他就坐实了“虎毒食子”的骂名。你当皇帝的,连个“孝顺”的儿子(都容不下?黄光升等于把一个政治难题,变成了嘉靖的“家庭伦理”难题。 嘉靖是多聪明的人,他一看这判决书,又气又乐。这帮文官,合起伙来“保护”海瑞啊! 他没法杀了,又不能放,怎么办? 拖着。 嘉靖不杀海瑞,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冷酷的算计:把海瑞这个“天大的忠臣”,留给自己的儿子用。 海瑞因为骂嘉靖而入狱,天下闻名。嘉靖一死,新皇帝(隆庆)即位,第一件事就是“奉遗诏,赦免海瑞”。 这是多大的人情?新皇帝一登基,就释放了全天下最敢说真话的忠臣,瞬间收割了全天下的民心和官心。 海瑞,这个刚正不阿的理想主义者,在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成了嘉靖留给儿子最宝贵的一份“政治遗产”。 1567年1月,嘉靖驾崩。消息还没公布,大牢里的监狱长是个机灵人,他预感海瑞要被重用了,赶紧置办了一桌好酒好菜。 海瑞一看,以为是“断头饭”,要拉去砍头了。他倒也光棍,面不改色,该吃吃,该喝喝,吃得风卷残云。 监狱长凑过来说:“海公,贺喜您啊。皇上驾崩了,您马上要高升了。” 海瑞一听,“哇”的一声,把刚才吃喝的东西全吐了出来,随即放声大哭,哭得晕死过去,一夜哭声不断。 很多人不理解,嘉靖关了他,他哭什么? 这,就是海瑞。在他的世界里,君臣就是君臣。他骂嘉靖,是希望皇上“改好”,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他哭嘉靖,是哭一个“君父”的离世。他不是在造反,他是在用生命“尽忠”。 可惜,隆庆皇帝只在位6年就去世了。海瑞被万历皇帝启用时,已经71岁,被雪藏了整整16年。他被张居正这样精明的政治家敬而远之。 海瑞这样的“孤勇者”,官场不喜欢他,同僚排挤他。但他去世时,家里穷得连办丧事的钱都凑不齐。南京百姓听说他死了,罢市辍耕,送葬的队伍绵延一百多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