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诉求与内容
2025年1月,机场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接到了一个12345诉求。电话那头,居民李女士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虑,她向工作人员倾诉,自己儿子王先生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身体遭受重创患上了脑梗,不仅无法继续从事此前的工作,还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生活的重压让她喘不过气,无奈之下,她想到让儿子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希望能借此缓解家庭的经济困境。
一、处办过程
入户走访:直面困境,窥见家庭真实难处
为了摸清实情,工作人员主动提出入户走访。当他们走进李女士的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疼:狭小的房间里,堆放着各类治疗药物,王先生因身体原因还在住院,家中只有年迈残疾的李女士和年幼的小孙女。在与李女士的深入交谈中,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到,车祸不仅让其儿子王先生失去了劳动能力,高昂的医疗费用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此前的积蓄早已消耗殆尽,如今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然而,政策的红线却让李女士的诉求最初遭遇了“挫折”。工作人员在依规核查时发现,其儿子王先生此前长期收入较高,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标准,按照流程,他暂时不符合政策。但冰冷的政策条款背后,是便民中心工作人员对群众困境的深切关注。他们没有简单地将诉求“一拒了之”,而是意识到,王先生此刻的困境或许远比纸面数据更复杂。
持续跟进:暖心承诺,政策指导伴困境时光
“您别着急,虽然现在不符合条件,但我们会帮您留意政策,指导您准备相关材料,只要后续符合要求,一定帮您尽快申请。”工作人员的话语像一剂“强心针”,让王先生重新看到了希望。此后的几个月里,工作人员始终将王先生的事情放在心上,定期通过电话沟通,一方面了解他的身体恢复情况和家庭生活状况,另一方面耐心细致地进行政策指导,告知他申请低保需要满足的条件、所需准备的材料以及具体的申请流程。
救助落地:达标即办,低保证温暖困境家庭
时间来到八月底,经过工作人员的持续跟进,帮其核算月均收入,王先生终于达到了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协助他整理好所有申请材料,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全程跟踪办理进度,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高效推进。当王先生拿到低保证的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知道一家人该怎么撑下去。”
二、寄语与思考
从年初诉求因条件不符未能申请,到八月底最终申保成功,短短数月间,便民服务中心完成了一次温暖的民生守护。在这里,没有简单“一刀切”,只有细致研判、精准回应;没有机械“走过场”,只有主动上前、排忧解难。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用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将政策的刚性要求化为柔性的关怀,真正搭建起政民互通的“连心桥”,用实干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