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成都音乐产业何以多维度领跑?

活动现场,一系列权威指数的发布成为焦点,其中《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尤为引人瞩目。报告显示,成都表现卓越,在音乐产业聚集指数、音乐原创活力指数、音乐演艺活力指数、音乐文旅融合指数、音乐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等多项指标评估中,位居15座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组第一,以硬核数据勾勒出这座城市跃动的音乐产业脉搏。

多维度领跑:

成都音乐产业综合实力凸显

本次《报告》构建了涵盖音乐产业生态基础、音乐活力驱动要素、音乐产业融合深度3个一级指标,以及音乐产业规模、人才指数等10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全面评价体系,测评范围扩展至全国45个重点城市及213个区县。

在城市分组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天津为A组,广州、武汉、成都等15座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为B组,石家庄、福州、昆明等26座非计划单列市或副省级城市的省会城市以及2024年全年GDP在1万亿元以上的普通地级市为C组。

在最终的综合实力榜单上,成都音乐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排名组别第一。细览各项核心指标,成都的领先并非单一优势的体现,而是贯穿于音乐产业生态的全链条——

在衡量产业空间载体和发展潜力的“音乐产业聚集指数”上,成都位列组别第一;在评估原创内容生产与版权活力的“音乐原创活力指数”上,成都同样高居组别榜首。此外,成都还在“音乐品牌活力指数”“音乐文旅融合指数”及“音乐生活融合指数”上均拿下组别第一,显示出其在品牌建设、产业跨界融合以及音乐深入城市生活方面的卓越成效。同时,其“音乐产业规模”与“音乐科创融合指数”亦位居前列,共同构筑了一幅多点开花、全面发展的产业宏图。

▲活动现场

《报告区县篇》数据显示,成都市武侯区在“音乐文旅融合”与“音乐生活融合”两项指数中均跻身全国十强,金牛区则依托凤凰山体育公园等大型场馆,成为成都演艺市场活力的重要贡献者。核心城区的齐头并进,为成都音乐产业的整体腾飞提供了坚实基础。

专家解读产业密码:

政策、生态与烟火气共谱“成都强音”

成都音乐产业为何能如此熠熠生辉?报告发布人、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左骏在现场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深度解读了背后的“成都密码”。

▲左骏

“成都在副省级城市里得分非常好,排名位居前列。”左骏开门见山地肯定了成都的优异表现。他将成功归因于三大核心要素:优越的政策环境、健康的产业生态以及独特的城市魅力。

“成都的政策环境非常好,”左骏强调,“我们看到成都市专门设立了促进音乐产业发展的办公室和领导小组,显示出城市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他特别指出,这种支持已精准渗透至各个区级层面,“武侯区、金牛区等都出台了各类奖补政策,覆盖音乐演出、音乐企业、音乐人等各个环节,形成了非常优良的产业政策土壤。”

▲活动现场

除了政策的精准灌溉,完善的产业生态与龙头引领效应是关键一环。左骏分析,成都通过打造大型音乐园区、培育龙头企业与优秀音乐人,有效地驱动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都投入了大量精力打造了成都音乐文创园,同时拥有如四川音乐学院这样的顶级音乐学府。”他还以音乐人赵雷的代表作《成都》为例,指出优秀的原创作品既是城市文化的体现,也是产业活力的彰显,“通过龙头带领与园区引领,整个产业链得以健康稳步发展。”

谈及成都的独特优势,左骏认为这座城市独有的“烟火气”和文化氛围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磁力。“成都这座城市非常适合音乐人和音乐企业。在这里,他们能够拥有更自由的创作环境、更安逸的生活节奏。从各种体验中汲取灵感,并获得政策支持,这使得无论是音乐人还是音乐企业,都愿意来此创业、发展。”

博览会上还同步发布了《2025中国演唱会及音乐节市场分析报告》,用火爆的市场实绩为成都的指数排名提供了生动注脚。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成都举办的演唱会总场次位居全国前列,紧随上海、北京等城市之后,稳坐“演艺第一梯队”。同时,成都在新生代艺人演唱会举办城市选择中排名第二,显示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强大吸引力。在5000人以上的大演艺市场领域,成都位列前三季度举办场次总量全国第三,紧随上海北京之后。

从严谨的指数评估到热烈的市场反馈,一系列报告共同印证,成都,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以其精准的产业布局、完善的生态体系和包容的城市气质,在中国音乐产业的宏伟交响中,奏响了属于自己的强劲乐章。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记者周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