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现在无耻的印度人,在中国深圳成立技术非常低的科技公司,然后复制中国成熟的科技产品

现在无耻的印度人,在中国深圳成立技术非常低的科技公司,然后复制中国成熟的科技产品,卖向全世界,然后印度人还要公开嘲讽中国和中国人!这种操作,简直把“无耻”两个字写在了脑门上。 深圳的电子供应链就像一张织得密不透风的网,从沙井街道的电子作坊到华强北的元器件市场,小到手机里的贴片电阻,大到无人机的飞控主板,只要报得出型号,半天之内准能配齐,这种“1小时产业圈”的便利,成了印度人最顺手的“捷径” 。 数据摆在那,深圳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1周内就能实现从产品原型到小批量生产的全过程,连美国创客公司都坦言,在华强北两周能拿到的样品,在美国得等两个月,这种效率恰恰被印度人钻了空子。 这些印度团队来深圳开公司,套路都不带换的。找个孵化器租间工位,连装修都省了,第一天就在附近的科技园摆个“技术交流”的摊位,桌上放几本拼凑的行业报告,实则在摊位显眼处标着“年薪40万招硬件工程师”,比深圳本土小厂高出一截的薪资,总能钓来急着跳槽的技术人员。 有圈内人说,曾见过某印度公司三天就收到十几份简历,其中一份附带的U盘里,装着完整的智能手环电路图和测试数据,据说原是某深圳代工厂的成熟方案。 他们根本不用自己搞研发,这些现成的技术文档就是“核心资产”,改改参数,换个外观设计,三十天准时在官网上挂出“自主研发首款智能穿戴设备”的新闻,配图里的样机连螺丝都是深圳产的标准件。 六十天是他们的“量产周期”,其实就是拿着现成的设计图去沙井的电子厂下单。那些印着“深圳沙井XX电子”的电路板,被他们拿回办公室换个印有印度文字的贴纸,装进印着“印度制造”的包装盒,就从盐田港发往全球。 2023到2024财年,印度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进口的电子元件超过180亿美元,占了这类产品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说白了,他们所谓的“印度制造”,核心零件全是深圳造的。去年有批印度品牌的无线耳机在非洲卖了120万台,当地维修店拆开后发现,里面的电容印着深圳某厂的logo,连型号都没改,只是焊脚处多了层新锡。 苹果供应链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苹果在印度的供应商只有14家,而中国内地有157家,印度工厂生产iPhone 15时,连组装设备都得靠郑州派去的200多名工程师调试,可印度公司转手就敢拿着深圳供应链攒出来的产品,在国际展会上吹嘘是“印度技术突破”。 有次东南亚电子展上,某印度公司展出的无人机,机身结构和深圳某品牌几乎一样,连电池接口的设计都没改,却对外宣称“攻克了轻量化机身难题”,被问起核心部件来源,只含糊说“全球采购”,避而不谈深圳的供应商。 更让人不齿的是他们赚着中国供应链的钱,转头就嘲讽中国。之前一场中印科技交流会上,印度专家当着众人的面指责中国“只会搞低端制造,没有真创新”,还污蔑中国想在亚洲搞单级世界,结果被中国学者回怼,说印度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进不去,与其嘴硬不如先补全自己的产业链。 可这类嘲讽从没停过,印度某科技公司创始人在本土论坛上说“中国工程师只会照搬,印度才懂真正的研发”,可他公司的核心芯片全是从华为海思采购的,软件界面抄的是小米的设计。 他们敢这么操作,全靠深圳供应链的“兜底”。深圳光是无人机领域就有超1700家企业,国内50%以上的无人机核心零部件都在这生产,印度公司根本不用自建生产线,找几家供应商拼一拼就能出产品。 反观印度自己,制造业只占GDP的14%,连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这些基础元件都造不出来,基础设施更是差得远,没有像深圳港这样联通全球300多个港口的物流枢纽,也没有12小时通达全球的航空网络,要是离开深圳的供应链,他们连样机都凑不出来。 深圳的工程师红利也成了他们的“猎物”。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6.46%,培养了大批硬件工程师,可印度公司开的薪资总能吸引到一些急于变现的人,把成熟的技术文档当“敲门砖”。 有位做电源管理的工程师说,他面试过一家印度公司,对方直接问能不能把上一家公司的产品测试报告拿来参考,还承诺给额外的“技术顾问费”。这些印度公司把这些文档稍作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研发成果”,30天官宣新品的速度,比深圳本土企业的产品迭代周期还快,说白了就是把别人的劳动成果换个包装。 从盐田港发出去的“印度制造”产品,其实每一个零件都刻着深圳的痕迹。2024年深圳有9738家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中不少印度公司就是冲着供应链来的,他们租个小办公室,招几个工程师,靠着现成的技术和零件,就能把生意做到全球,赚了钱还不忘回头嘲讽中国,这种操作确实把钻空子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 毕竟深圳用几十年建起来的产业链,成了他们最现成的“摇钱树”,而他们要做的,只是贴个标签、说几句大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