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

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可俄罗斯的“西方心”,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从彼得大帝那时候起,这心思就没断过,他当年乔装去荷兰学造船可不是心血来潮,是憋着劲儿要把俄罗斯彻底改造成欧洲模样。为了离欧洲更近,他硬生生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沼泽地里造了座圣彼得堡,城市规划照着阿姆斯特丹的样子来,连街道宽度、建筑风格都拷贝欧洲,还逼着贵族们从莫斯科搬到这儿定居,等于把俄罗斯的权力中心直接怼到了欧洲门口。 他怕俄国人看着不像欧洲人,特意下了命令,城市里的男人留胡子要交重税,传统长袍换成欧洲式的短上衣和马裤,连妇女都得学着欧洲贵妇那样参加社交舞会,把自家的传统服饰和生活习惯扔得老远。 军事上他更是把欧洲那套搬了个彻底,北方战争时被瑞典揍得满地找牙后,立马请欧洲军官来训练军队,采用西方的编队和武器,花了二十年硬生生把俄军打造成能和瑞典抗衡的力量,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打赢后,赶紧宣布成立俄罗斯帝国,就是想让欧洲列强承认自己的“欧洲身份”。 连贵族制度都改了,以前靠出身当大官的规矩被废了,规定贵族15岁就得服役,还引入欧洲爵位制度,非贵族有本事也能封爵,整个上层社会都被按欧洲的模子重塑了一遍。 这种对西方的向往传到叶卡捷琳娜二世那儿更甚,这位德国公主嫁过来后,直接把法国启蒙思想当成治国圣经,宫里全是法语交流,贵族们以读伏尔泰的书、模仿巴黎沙龙为荣,连农奴主讨论改革都得拽几句欧洲名言。 可有意思的是,她一边喊着自由平等,一边又扩大农奴制,全俄90%的农民还是农奴,这种上层学西方、底层守旧制的分裂,早就在俄罗斯社会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到了19世纪产业革命,俄罗斯的“西方心”更是体现在了经济骨血里。棉纺织业作为先锋,从1798年建第一个蒸汽棉纺厂开始,所有机器几乎全从英国、法国进口,本国连个像样的机器制造业都没有。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全国200万枚纱锭、170台印布机,没几样是自己造的,连第一条铁路都是照着欧洲技术修的,1851年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铁路通车,背后全是西方工程师的影子。 那时候的俄国就像个拿着欧洲零件组装机器的学徒,明明自家有大片土地和农奴,却非要靠西方技术撑场面,结果是工业起来了,可经济上越来越依赖外国资本,这种“想当欧洲人却没欧洲命”的尴尬一直延续着。 连搞改革的人都绕不开这矛盾,历史学家卡拉姆津年轻时在欧洲游历,回来就学着西方搞农奴解放,把土地分给农民让他们自己管理,结果农民没了约束反而陷入贫困,倒是他父亲那种传统管理方式让农奴过得更安稳。 最后他只能收回土地,改成渐进式改革,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上层的“西方心”想得挺美,可底层的“东方命”根本接不住。1809年斯贝兰斯基伯爵想照搬法国搞君主立宪,更是闹得宫廷和茅舍都怨声载道,最后被沙皇放逐,全俄上下都觉得这欧洲的玩意儿不适合自己,可没人说要彻底丢了西方梦,只是换种方式追而已。 苏联时期看着跟西方对着干,其实暗地里还是以西方为标尺。工业化初期大量引进美国技术,连拖拉机厂都是美国工程师帮忙建的,后来搞军备竞赛,也是盯着美国的武器水平赶超,本质上还是想在西方主导的规则里当强者。 冷战结束后叶利钦更是急着扑向西方,搞休克疗法照搬自由市场经济,结果把本国经济搞崩了,卢布贬值、国企倒闭,可就算这样,俄罗斯还是挤破头想加入北约、融入欧洲经济体,直到几次申请被拒,才慢慢回过味来——欧洲从来没把这个“欧亚混血儿”当自己人。 这种矛盾到俄乌战争彻底炸了锅。俄罗斯一边在文化、制度上揣着几百年的“西方心”,觉得自己该和欧洲平起平坐,一边又因为横跨欧亚的“东方命”,被欧洲当成地缘威胁。乌克兰想加入北约、彻底倒向西方,等于在俄罗斯家门口架起了欧洲的哨塔,这戳中了俄罗斯最敏感的神经——既怕失去对周边的影响力,更怕彻底被西方排除在外。 要知道北约从1999年到2020年已经东扩了五次,把原苏联加盟国一个个拉进去,俄罗斯抗议了无数次却没人理会,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憋屈,再加上骨子里对西方的执念,最终酿成了冲突。 说到底,俄罗斯就像个一直想挤进欧洲俱乐部的外乡人,学人家穿衣打扮、练人家的功夫、抄人家的规矩,可人家始终觉得他血统不纯、背景太杂,不肯给个正式席位。 俄乌战争就是这几百年矛盾的总爆发:“西方心”让他放不下对欧洲的执念,非要争个认同;“东方命”又让他摆脱不了地缘位置和历史传统的拖累,没法真正融入西方。 这种拧巴劲儿刻在骨子里,从彼得大帝挖沼泽建城那天起,就注定要在对西方的向往和现实的落差里反复拉扯,直到今天还没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