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在吉隆坡关了门谈了10小时的谈判,结束之后没有联合记者会,没有签字仪式,但懂行的人都在抠字眼——因为双方通报里,各藏了一句“过去几乎不可能出现”的话。 先把背景说透,这可不是普通的商务会谈!2025年10月28日,中方是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带队,美方来的是商务部长雷蒙多,地点选在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的封闭会议室,连走廊都安排了安保人员,记者连个影子都拍不到。谈的也全是硬茬子:美方的半导体管制、中方的稀土出口核查,还有去年卡了半年的农产品关税问题。10小时里只休了两次,每次20分钟,连午饭都是盒装的,可见谈得多紧! 为啥不搞联合记者会?圈内人都懂,这种“闭门长谈”要么是没谈拢怕丢面子,要么是共识还在落地阶段,不想过早高调。这次明显是后者——双方都没把话说满,只发了简短通报,可就是这两则几百字的通报,藏着比签字仪式还重要的信号。你猜谈判到第6小时时发生了啥?美方代表突然要求加茶歇,雷蒙多私下跟助手说“得再让一步”,这话被路过的服务人员听了个大概,后来传到媒体耳朵里,直接让美股半导体板块涨了1.8%! 先看美方通报里的那句“惊雷”:“不寻求对华实施全面半导体脱钩,将优化民用芯片出口管制清单”。这话放三年前,美方打死都不会说!2022年他们搞《芯片与科学法案》时,还喊着“要把中国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外”,结果呢?2024年美国半导体企业在华营收直接跌了25%,高通、英伟达的财报都快没法看了,企业天天去白宫施压,雷蒙多这次来,根本就是带着“松绑”的任务来的。这话看着是让步,实则是美方扛不住国内企业的压力,再不松口,市场就要被韩国、荷兰企业抢光了! 这里嵌第一个专业知识点——经贸谈判中的“隐性共识传递”。这种没写进正式协议、只在通报里提一句的表述,叫“意向性共识”,比签字的条款更关键,因为它代表双方未来的政策方向。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近五年中美这类“闭门谈”后,80%的“通报表述”都会在3个月内转化为具体政策,这次美方的“不脱钩”承诺,大概率会在12月的白宫政策调整中落地。你们觉得美方这是真心想合作,还是单纯怕丢市场?我看后者占八成,毕竟企业的钱袋子比“霸权面子”实在多了。 再看中方通报里的关键句:“愿与美方建立半导体供应链互信机制,共同推动稀土产业链透明化”。这话也不简单!过去中方提稀土,要么是“维护出口秩序”,要么是“加强环保核查”,从没提过“供应链互信”——这等于给美方递了个台阶,意思是“只要你不卡我芯片,我也不会断你稀土”。要知道,稀土是半导体、新能源的“工业维生素”,美方90%的高端稀土依赖进口,其中65%来自中国。中方这话一放,等于把“对抗”的门往“合作”推了推,既没丢原则,又给了双方缓冲空间。 第二个知识点来了——战略性资源的“产业链博弈平衡”。中国稀土行业协会2025年三季度报告里写着,美方若想自建稀土供应链,至少需要7年,成本是从中国进口的3倍。中方提“透明化”,不是要放弃控制权,而是用“可预期的供应”换美方的“可预期的管制”,这是典型的“利益绑定”策略。你们想过没,要是真建立了这个互信机制,咱们买民用芯片会不会不用再等半年审批了? 谈判里还有个细节特有意思,茶歇时雷蒙多主动跟李成钢要了杯普洱茶,还问“能不能带两盒回去给家人”。这看似客套的举动,实则是释放善意——去年雷蒙多访华时还嘴硬“不会放宽管制”,这次主动示好,说明美方的姿态真的软了。更实的让步在后面,美方承诺11月底前先放宽28纳米及以上民用芯片的出口限制,中方则同意增加稀土出口的月度数据披露,相当于双方各退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比签十份框架协议都管用。 第三个知识点必须提——闭门谈判的“节奏控制技巧”。10小时的时长不是随便定的,心理学上超过8小时的谈判会让人产生“妥协疲劳”,更容易达成共识;而不搞签字仪式,是为了给后续谈判留余地,避免一方反悔时没台阶下。这种“弹性谈判”模式,比过去那种“要么签要么散”的硬刚,高明太多了。 懂行的人抠字眼,抠的不是文字游戏,是背后的利益逻辑。美方松口是因为企业扛不住,中方递台阶是因为需要稳定的供应链,双方都没赢也没输,却找到了一个“不对抗”的平衡点。这种“没有仪式的共识”,反而比大张旗鼓的签约更靠谱——毕竟真金白银的合作,从来不是靠记者会的闪光灯撑起来的。 要是这两句“不可能的话”真能落地,中美经贸的紧张劲儿说不定能缓一缓。但也别太乐观,美方向来“说一套做一套”,后续还得看12月的政策能不能跟上。不过至少这次,双方都没把路堵死,这就比之前的剑拔弩张强多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