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得脑出血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坦言:大多是因为这5原因   小区里60岁的张大

为什么得脑出血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坦言:大多是因为这5原因   小区里60岁的张大爷晨练时突然倒地,送到医院被诊断为脑出血;30多岁的程序员小李加班后头痛呕吐,检查后同样是脑出血。这样的场景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脑出血发病率近十年上升了22%,其中45岁以下患者占比从10%升至18%。为什么脑出血患者会越来越多?作为拥有二十余年临床经验的神经科医生,今天就结合权威研究和临床病例,拆解背后最关键的5个原因。   高血压控制不佳是首要诱因。临床数据显示,7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且其中80%没有规范控制血压。很多人觉得高血压只是“血压高点”,没症状就不用吃药,殊不知长期高压会让脑血管像吹胀的气球,管壁变薄变脆。一旦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或突然起身,血压骤升就可能冲破血管。尤其冬季气温骤降时,血管收缩会让血压波动更大,这也是冬季脑出血高发的主要原因。   不良饮食习惯正在加速血管损伤。现在很多人偏爱重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外卖、烧烤、奶茶成了日常。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日均盐摄入超过5克,脑血管病变风险会增加40%。高油高糖饮食则会导致血脂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附着在脑血管壁上,会不断侵蚀血管,降低血管弹性。临床中就有不少年轻患者,因为长期吃油炸食品和甜饮料,30多岁就出现脑血管硬化,最终引发脑出血。   吸烟酗酒的危害远超想象。吸烟会让尼古丁进入血液,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栓形成;而酗酒时酒精会直接刺激血管,让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有研究证实,每天吸10支烟以上的人,脑出血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每周饮酒超过3次,每次饮酒量超2两的人,发病风险会增加3.1倍。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觉得“少量喝酒活血”,其实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对脑血管造成慢性损伤。   熬夜和过度劳累成年轻患者“元凶”。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通宵刷手机成了常态。长期睡眠不足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脑血管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同时,过度劳累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影响血管的自我修复能力。临床中年轻脑出血患者,几乎都有长期熬夜或连续加班的经历,有的甚至在通宵工作后直接发病。   忽视基础疾病和定期体检。除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等基础病也会增加脑出血风险。糖尿病会损伤血管内皮,高血脂会导致血管狭窄,房颤则可能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但很多人觉得这些病“不影响生活”,既不规范治疗也不定期体检,直到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才重视,此时脑血管可能已经严重受损。   脑出血的危害极大,急性期死亡率达30%-40%,存活者中70%会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易患人群除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还有肥胖者、长期精神紧张者以及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这类人群要特别留意早期症状,比如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出现这些症状要立即就医。   预防脑出血其实并不复杂。首先要规范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其次要调整饮食,少吃重油高盐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还要戒烟限酒,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最后,40岁以上人群每年要做一次脑血管检查,有基础病的人需增加检查频率。脑血管健康关乎生命质量,早预防、早干预才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