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遇上“冰上丝绸之路”研讨会在甬举行

10月25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冰上丝绸之路”——地缘经济的双重逻辑与浙江(宁波)的路径探索高端研讨会在宁波举行。研讨会以“线上视频+线下闭门研讨”的形式展开。

研讨会汇聚了来自航运实务、极地科考、国际法、港航金融保险、对俄合作研究、媒体一线报道与地方发展战略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围绕北极航线商业化运营的现实突破、法律规则与风险保障体系、宁波在“冰上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定位与制度先行路径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经过20天航行,自宁波舟山港启航的“伊斯坦布尔桥”轮在穿越北极圈后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条全新的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于10月中旬成功首航,意味着“冰上丝绸之路”就此打通!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北极航线已不再只是“未来可能性”,而正在以真实航次、真实货源、真实口岸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欧洲供应链版图的实际讨论范围。这一议题正从专业航运问题,快速上升为国家海洋战略、全球通道安全、多边规则话语权与地方城市定位的综合议程。

与会专家、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家白响恩教授认为,所谓“冰上丝绸之路”并非仅是技术名词,它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样,正在成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中国不是北极沿岸国,但中国正在从“使用者”走向“利益攸关方”,必须以实际参与来争取未来在航线命名、通航标准、环境责任和应急保障等层面的发言权。

她同时提醒,北极航线的加速并不意味着风险消失。地缘政治博弈、破冰和搜救基础设施、极地生态脆弱性、保险与责任划分等现实问题,决定了北极航线仍是一条“高门槛航线”,必须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让娜·维克托罗夫娜·皮萨连科教授在发言时认为,这一航次意味着中俄在北极地区合作进入新的阶段,从能源项目协作,正在延伸到破冰船制造、极地航运技术、港口保障体系建设等全链条合作。

她同时提醒,北极航线的加速并不意味着风险消失。地缘政治博弈、破冰和搜救基础设施、极地生态脆弱性、保险与责任划分等现实问题,决定了北极航线仍是一条“高门槛航线”,必须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孙琪教授围绕“从‘班列’到‘北航’:中欧运输通道的选择与前瞻”进行了专题报告。他指出,中欧班列虽然已经成为中欧贸易增长的“稳定运力支撑”,2024年年开行量已超过1.7万列、货值达数千亿美元,但其也存在结构性约束:运力天花板相对海运有限,单点口岸(如波兰马拉舍维奇)过度集中带来地缘政治敏感性,俄乌冲突等因素都可能形成“卡点风险”。

在这一背景下,他提出,北极航线(即“北航”)并非要取代中欧班列,而是为中国—欧洲供应链增加一条“北向海上备份线”,绕开传统咽喉航道,压缩到港周期,从而在全球供应链安全上提供战略冗余。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黄建钢教授从话语与战略的角度强调,“冰上丝绸之路”不能只被理解为一条技术性航线,而应被视为中国“走向海洋、走向极地”的一部分,是国家海洋战略与全球供应链安全布局中的长期选项,而不是“今天能走就重视、今天走不了就忽略”的临时备选。他指出,如果仍以这种“落地思维”去看海洋通道,而不是以国家战略纵深去布局北极航线,就会在未来国际规则成形时缺位。

他同时提出,“破冰”应理解为双重含义:既是物理上的极地破冰船开路,也是制度上的破冰、舆论上的破冰、国际叙事实质上的破冰——也就是把这条航线从一次性试验,转化为被国际社会承认、被制度接纳、被合作机制吸纳的“合法航道”。他指出,没有制度的破冰,航道上的破冰就难以持续。

大家普遍认为,宁波具备世界级港航体系、制造业体系、制度创新平台和海洋文化底蕴,有条件率先把“冰上丝绸之路”从设想转化为“首发港—制造创新走廊—综合服务中心”的一体化城市功能,把“向北开放”变成新的城市标识,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在地方层面落地。

与会各方表示,后续将在航线运营验证、规则框架对接、极地保险创新、舆论传播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协同推进,共同推动“冰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欧洲供应链体系的战略性北向通道。

本次会议由浙江省智库——浙江万里学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和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主办,宁波市甬商研究基地和宁波市甬城民营经济研究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