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债市破局

2025年10月27日,潘功胜行长出席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并在主题演讲中称“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我们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尾盘伴随演讲内容曝光,债市多头情绪相应爆发,10年、3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演绎直线下行行情,降幅达到4-5bp。时隔近十个月,重要货币工具重新启动,如何解读?

一是央行提及恢复国债买卖操作,究竟是先买债还是先卖债?从实操角度分析,央行“买债”概率或大于“卖债”。历史上,央行主要经历了三轮“增持”国债的过程,第一轮是200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建议,将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公布前中央财政向人民银行的借款1663.57亿元转换为标准的、可交易的30年国债(030014);第二轮是2007年财政部借道农行向央行定向发行1.35万亿元特别国债,这部分国债后续虽先后经历到期,但最终均等额续作且重回央行资产端;第三轮是2024年8-12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一级交易商累计净买入1万亿元国债。

从“卖债”视角分析,由于央行在第一、第二阶段增持的国债均具备定向特征,个券流动性较低,并不适合流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这也意味着央行可卖品种主要为第三阶段所增持的国债。不过,央行在这一阶段的债券买卖操作主要为“买短卖长”,即增持品种多为短债,随着2025年渐进尾声,央行可能反而存在到期续买的需求。参考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截至2025年9月末,央行资产中的中央政府债权规模仅剩2.22万亿元,较2024年12月末高点的2.88万亿元下降6575亿元,虽然这一降幅可能也包含了,央行“先借券,再卖券,后还券”的影响,但这样体量的降幅或可指向2024年央行增持国债自然到期占比接近半数。

二是如果央行执行买入操作,两轮买债行为有何潜在异同?结合近期大行行为特征,新一轮央行买债,可能会采取短债与中长债组合买入的方式。考虑到央行买债的对手方多为大行,大行在央行启动买债操作之前的“准备工作”,或可为预判央行行为提供一些线索。例如2024年8月央行启动“买短卖长”操作,大行曾在6-7月加力配置1年内及1-3年国债,月均净买入865、1060亿元,明显高于4-5月均值的416、359亿元。今年8月,大行主要增持品种同为1年内、1-3年国债,净买入1146、1787亿元,其余品种累计净卖出602亿元;而9月大行在维持净买入短国债至之余,还提升了对3年及以上国债的配置规模,累计净买入1266亿元(7、8月分别为-450、-24亿元)。说明新一轮央行买债,可能也会涉及3年及以上期限。

此外,从近年各期限国债净供给来看,相比2024年,2025年1-10月期间5-10年期品种的净融资占比由53.3%提升至70.9%,供给结构的变化可能也成为推动央行增加中长久期国债配置的原因。

三是央行于10月末重启国债买卖操作,有何政策考量?我们倾向于,本轮国债买卖重启,可能扮演降准替代的角色。2022年以来,每年实施两次降准与两次降息逐渐成为央行的政策惯例,分别对应上下半年的两轮货币支持。2025年5月初,在潜在的关税冲击下,央行已同步完成了一次降准与一次降息。不过,在当前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难度不大,外部风险缓和的背景下,降准降息等强效手段或可适当延后,保留应对未来突发事件的政策空间。而通过国债买卖操作,既可以缓解商业银行的债券持仓压力,又可以实现类降准的效果,为四季度市场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四是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与财政有何联动?2026年财政可能维持前置发力节奏,央行提前启动买债,可为次年政府债发行奠定良好基础。从供给视角来看,四季度并非财政密集发力期,预计10-12月政府债净发行规模分别1.02、1.09、0.45万亿元,压力较三季度明显减轻。不过,考虑到2026年地方政府仍有2万亿元的化债额度,可能于年初密集发行,央行提前启动买债,或可有效缓解市场对资金波动与银行承接能力的忧虑。

五是从债市角度出发,如何看待央行重启国债买卖的政策效果?对债市而言,利好不仅是资金宽松效果,更在于市场预期的逆转。7-9月债市持续跟随风险资产定价,调整不断,期间基金销售新规征求意见稿出炉,又带来赎回债基的隐忧,空头情绪占上风。同时,由于全年政府债供给节奏前移,银行配债规模远超往年同期,下半年继续买债的动力偏弱,叠加宽货币预期的缺失,使得市场看不到任何的下行驱动力。本轮央行重启国债买卖则成为破局的关键,起到了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因为投资者会持续博弈央行单月买债规模,尤其是在市场明显调整的时候,容易产生央行的稳市预期,有助于多头力量凝聚。

落脚至债市策略,尽管27日债市已快速对央行恢复国债买卖进行定价,但这可能并不仅是“一日游”行情。后续多头情绪可能会跟随央行的实际买卖规模,持续发酵。叠加今年以来各机构收益压力偏重,临近年末,业绩冲刺诉求可能较强。乐观情景下,10年活跃券收益率或可冲击1.70-1.75%区间,对应次新券收益率回到1.65-1.70%水平,即7月初债市因风偏因素调整前的震荡点位。从品种上看,央行可能增持的5年左右品种,直接受益;同时30年国债与10年国债高利差、10年国开与10年国债高利差所提供的弹性空间,有望随利率下行转化成超额收益。

风险提示:

国内财政、货币政策超预期。债市机构行为超预期。

分析师:刘郁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30003

分析师:谢瑞鸿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5020005

证券研究报告:《央行重启国债买卖,债市破局》

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8日

评论列表

键盘客-祸从口出
键盘客-祸从口出 2
2025-10-28 17:43
上文图中固收团队全是俊男美女,风险很大啊[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