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问题,唐朝整不明白,元朝整不明白,明朝也整不明白,但是硬是让清朝给整明白了,说白了,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不是打仗的士兵,反而是六十多岁的康熙,给整场战争定了调子。 从唐朝开始,中央王朝对西藏的管辖就充满挑战。唐太宗时期,通过和亲和册封,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中原文化,但吐蕃的赞普仍牢牢把控河谷牧场,边境贸易虽活跃,实际权力却难以深入拉萨寺庙。元朝忽必烈封萨迦派为帝师,设立宣政院管理僧俗事务,蒙古骑兵护送贡使穿越祁连山,征收毛皮和香料,却多停留在名义依附,地方贵族主导山间纠纷。明朝继承此格局,设立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册封朵甘法王,贡马队伍每年从青海进京交换印玺,但军官巡视多限于河边,难以干预布达拉宫的内部议事。这种松散管理,让西藏如边陲孤岛,自行应对外部威胁。 进入清朝初年,西藏事务仍旧棘手。康熙帝登基后,继承明末的边疆格局,和硕特蒙古拉藏汗掌控拉萨,格鲁派达赖喇嘛的影响力渐增。五世达赖圆寂于康熙二十一年,但地方僧侣桑结嘉措瞒报十五年,直至康熙三十六年方上报,此举暴露西藏内部的权力真空。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野心膨胀,利用宗教名义插手藏事,康熙四十八年已派官员入藏处理纠纷,但准噶尔骑兵频频骚扰青海草场,威胁中原西北门户。康熙认识到,西藏屏蔽滇蜀青海,若落入外敌之手,将动摇整个边疆稳定。这段时期,清廷的回应从被动转向主动,奠定后期决断的基础。 康熙五十五年,准噶尔部大举入侵西藏,策凌敦多布率六千骑兵突袭拉萨,杀害拉藏汗,灭掉和硕特汗国,占领布达拉宫。此举不仅推翻清廷支持的蒙古势力,还切断青海通道,策妄阿拉布坦意图掌控黄教中心,威胁清朝西北。康熙得报后,立即召集军机大臣,审阅西北军报,强调西藏乃大清头等要地。次年,清廷从青海出兵两千,由西安将军额伦特统领,携带火炮推进柴达木盆地,却遭遇准噶尔伏击,粮道被截,全军溃退回西宁。这次失利暴露清军高原作战的短板,康熙杖责败将,重新调集甘肃蒙古盟军,显示出他年老却头脑清醒的决断力。 康熙五十七年,清廷发动第二次入藏,康熙亲审进军计划,分北南两路。北路由侍卫阿齐图率一千五百精兵从青海湖畔启程,南路由噶尔藏丹领八百人从四川巴塘推进。阿齐图部队穿越唐古拉山隘口,护送拉藏汗遗孀一行抵达日喀则,与准噶尔军夜袭交锋,火枪齐射击溃敌营前锋。南路部队沿雅鲁藏布江而上,渡河时遭伏击,炮弹炸裂江水,但仍推进拉萨郊外。准噶尔军虽顽强设防,挖掘壕沟列阵,却因补给线过长渐露疲态。清军虽推进缓慢,但成功牵制敌军,避免西藏全境沦陷。这场战役虽未彻底决胜,却为后续大举出兵铺平道路。 康熙六十一年,第三次大规模出兵启动,康熙命十四皇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三千精锐从张家口北上,与蒙古部落会合南下青海。主路由岳钟琪率两千兵从四川金沙江推进,在德格寺庙集结,分发弹药。清军三路齐发,北路阿齐图续进日喀则,中路由延信护送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灵童,南路由噶尔弼领云南兵入藏。准噶尔首领大策零敦多布率残部在拉萨布达拉宫前布阵,弓箭手据守高地,但清军火炮轰鸣,冲锋跃壕,肉搏中敌骑溃散,丢弃战马兵器北逃伊犁。清军进入拉萨,清扫街巷残敌,胤禵阅兵册封新达赖,僧众敲钟迎接。此战标志准噶尔势力被逐出西藏。 康熙的决断不止于军事调度。他早在康熙三十六年斥责桑结嘉措瞒报达赖圆寂,推动中央直接介入转世认证,避免权力真空。派密使携带金印沿茶马古道潜入藏区,联络忠于清廷僧侣,收集准噶尔情报。进藏军队奉令尊重寺庙,不扰民分发米粮,赢得地方支持。康熙强调稳固边疆,亲自批示军令,标注藏区寺庙分布,将达赖班禅纳入统一治理。准噶尔入侵威胁解除后,清廷从地方代管转向直接管理,康熙的调子确立了西藏纳入帝国的路径,体现了政治情报文化的多方博弈。 平定准噶尔后,清廷迅速巩固制度。康熙六十年,废除和硕特汗旧制,任命康济鼐为首席噶伦,监督贡赋。雍正五年,设立驻藏大臣衙门,僧格和马喇抵拉萨,巡视寺庙记录达赖事务,驻军一千五百分布拉萨日喀则,轮班巡逻河岸维护茶马道。乾隆十五年,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叛乱爆发,驻藏大臣傅清率兵镇压,逮捕叛党,乾隆诏令加强驻臣职权,转世灵童需中央认证。边疆渐趋安定,茶马互市活跃,寺庙经济平稳,牧场牛羊成群。这套体系源于康熙奠基,确保西藏融入清朝版图。 康熙对西藏的处理,体现了清朝边疆治理的务实转变。历代王朝多靠册封松散联邦,清朝则通过军力情报双管齐下,实现直接统治。康熙年过六十,却以高瞻远瞩化解百年难题,不仅击退外敌,还平衡宗教势力,避免内斗激化。后续雍正乾隆延续此策,准噶尔汗国于乾隆二十五年彻底平定,新疆纳入版图。西藏治安经济改善,前所未有稳定。这场从康熙开始的行动,让高原告别自生自灭,成为大清不可分割的部分,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