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政治意志对市场规律的强制扭曲 特朗普的关税“套路”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战略组合 当法律成为障碍时,特朗普团队展现出灵活切换法律工具的能力。2025年,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接连裁定,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绕关国会加征关税属越权违法。面对可能到来的最高法院败诉,特朗普政府早已布局“后路”。 一方面,他们悄然推出关税豁免清单,从黄金、LED灯到特定矿物和化学品,覆盖数十种商品。另一方面,政策工具悄然切换至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该条款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赋予总统几乎无限的权力来扩大范围和调整税率。钢铝关税从25%涨到50%就是例证,连洗衣机这类衍生品也能被囊括进来。 这种转变暴露了关税战的真实困境。英国杜伦大学教授杜明点出关键:从来没有总统如此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法院显然不认可这种“越权操作”。而特朗普政府密集使用第232条款,正是为应对可能的法律风险。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政治意志对市场规律的强制扭曲,是彻底的贸易保护主义范式下的“负和博弈”。 对美国自身而言,关税成本大多转嫁到国内企业和消费者身上。高盛分析指出,2025年的加税已带动美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上涨0.44%,美国家庭将直接承担55%左右的新关税成本。如果155%关税成真,美国消费者将面对数倍物价压力。耶鲁预算实验室的数据更显示,2025年的关税让美国家庭年均损失2400美元,皮革制品和服装价格短期内分别暴涨36%和34%。 在行业层面,一些受到关注的领域承受着巨大压力。汽车领域,美国对进口整车征收25%关税,并迅速覆盖至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领域,尽管半导体本身未被直接纳入关税清单,但“互惠关税”框架下高达34%的进口税已对服务器、数据中心设备及芯片产品造成显著压力。电子消费品领域,跨境电商业务受到显著冲击,配套T86清关模式下的电商包裹关税自90%上调至120%。 全球供应链也因此被迫重构。通用汽车表示,钢铁关税使其成本增加逾10亿美元;零售巨头沃尔玛则警告消费者,关税导致部分商品涨价12%至15%。资金在不安中仓皇寻求避风港,黄金价格在贸易战紧张时期多次跃升至阶段高点,美元指数因避险需求走强。 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有一套理论支撑,但其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显著落差。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和供应链缺陷难以支撑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回流。关税政策并未带来预期的美国利益增进,贸易逆差也未实现预期改善。 更重要的是,这套政策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再平衡。欧盟与我们展开更紧密的贸易磋商,东南亚国家加快对华靠拢步伐。日本、韩国、印度等传统盟友也开始在WTO或多边平台上联合发声,挑战特朗普政府“单边即规则”的逻辑。 特朗普的关税套路,本质上是一场以经济杠杆嵌入地缘排序、战略姿态乃至国内政治表态的系统性实验。他通过压缩谈判时间、设定非对称条款、捆绑政治议题、分化惩戒对象、灵活切换法律工具,构建了一套以美国为唯一核心的交易网络。然而,这套套路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法律挑战、经济反噬和全球抵抗三重困境,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经济正加速进入一个更具不确定性、更低制度稳定性的转型临界点。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关税“套路”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战略组合:以高关税宣言制造恐慌和市场压力,利用这种压力作为谈判杠杆,在获得对方让步后适当降低关税,同时始终保留未来再次使用同样手段的权利。这种策略既是一种贸易政策工具,也是一种心理战术,它迫使所有市场参与者——从跨国企业到投资者——不得不将政策不确定性作为一个持续的变量纳入决策考量。 尽管这套手法确实为美国在短期内争取到了一些贸易伙伴的让步,但其对全球贸易体系的长期损害、对市场稳定性的冲击,以及对美国自身财政信誉的潜在消耗,都是这套“套路”背后难以忽视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