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美国手里的绳子,已经勒住中国经济的咽喉;而中国手里的

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美国手里的绳子,已经勒住中国经济的咽喉;而中国手里的刀,也正对着美国的高科技命脉。只不过战场不在战壕,而在港口、芯片、能源和货币之间。 靠着贝莱德这类资本巨头的出手,美国在全球港口布局上快人一步,2025年长和集团向贝莱德财团出售旗下核心港口资产,让后者一口气将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收入囊中,其中还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这相当于把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攥在了手里。 交易完成后,贝莱德直接掌控了全球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要知道全球贸易里超过八成的货物靠海运,这就等于在国际经济的血管上装了个阀门,哪天想调节流量就能动手脚,中国的外贸货物不管是出口欧洲还是美洲,或多或少都得从这些港口过,这种控制力确实够狠。 港口的棋子落定后,芯片领域的较量紧接着升级,美国想靠技术封锁把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摁住,却没想到反而激活了中国的自主能力。从2019年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开始,美国的制裁层层加码,到2020年干脆禁止用美国技术的企业给华为供货,直接断了台积电对华为的芯片供应,当时华为手机出货量从全球第二掉到第五,消费者业务收入近乎腰斩。 美国本以为这招能彻底卡住华为的脖子,没想到2023年华为Mate 60 Pro突然亮相,搭载的中芯国际7纳米芯片,硬生生撕开了技术封锁的口子。 更有意思的是,制裁反而让美国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陷入尴尬,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本想拿补贴,结果工期一延再延,成本直接翻倍,还遭遇劳动力短缺,而中国这边已经在推进3纳米技术研发,曾经被视为美国命脉的芯片产业,反倒成了双方拉扯最激烈的战场。 能源领域的博弈则透着互相牵制的味道,美国想靠传统能源优势施压,中国却在清洁能源领域握有主动权。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LNG占总量5.4%,原油占比仅1.7%,看似依赖度不高,但美国想找替代中国的出口市场并不容易。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光伏组件、风电设备领域的产能占全球80%以上,美国搞能源转型根本绕不开中国供应链,尤其是储能产业,美国90%的电池材料依赖中国,就算想自建产业链,没个几年时间根本成不了气候。 之前美国加征关税想保护本土产业,结果不少储能项目直接延迟或暂停,倒是中国企业早早就把重心转向欧洲和中东市场,分散了风险。这种错位竞争让美国的能源牌打起来处处受限,本想在能源通道上做文章,却发现自己的转型反而被中国牵着节奏。 货币战场的较量则藏在大宗商品贸易的细节里,美元霸权的根基正在被悄悄撬动。长期以来全球铁矿石贸易80%用美元结算,中国作为最大进口国,每年要承担不少汇率波动成本。 但这两年情况变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先是硬扛着不接受人民币结算,结果中国直接暂停采购,让澳洲货轮在港口飘着每天损失数千万元,最终只能低头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现货。 不止澳洲,巴西淡水河谷早就签了300亿元人民币长期合同,连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企业FMG都主动申请人民币贷款,用铁矿石偿还。 数据能说明一切,全球金属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从2020年的2.1%涨到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9.2%,虽然不算高,但这股势头正在瓦解美元的垄断地位,毕竟谁都不想被别人的货币牵着鼻子走。 这四个战场的较量其实早就形成了互相缠绕的格局,美国靠港口和芯片想卡住中国的“脖子”,中国就在能源和货币领域敲美国的“软肋”。 贝莱德掌控的港口能影响货物运输速度,但中国的新能源设备能让美国的能源转型卡壳;美国制裁华为的芯片,中国就用人民币结算撬动美元根基。 2025年中美日内瓦会谈虽然取消了大部分关税,但保留的10%关税和90天窗口期,本质上还是博弈的延续。 就像两个高手过招,一方出拳想制住对方,另一方总能找到拆招的办法,没有谁能彻底压制谁,却都在这场较量里不断调整姿势。 美国以为靠资本和技术就能稳赢,却忘了中国在产业链和市场上的韧性,而中国在突破封锁的同时,也在搭建自己的全球合作网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实拼的就是谁的根基更稳,谁的调整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