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豆商“失算”:贪一时涨价,丢长久订单 中美大豆贸易调整后,巴西大豆本靠出口量暴涨赚得盆满钵满,却趁机涨价囤货想“拿捏”买家 老张在青岛做大豆进口生意整十年,手机里存着十几个巴西供应商的联系方式,罗德里戈是合作最久的一个。2024年中美大豆贸易调整后,老张明显感觉到巴西豆商的腰杆硬了——那段时间,巴西大豆对中国出口量一下涨了23%,自家公司从罗德里戈那边的采购量也比往年多了四成,罗德里戈每次通电话都笑着说“今年要提前换新车”。 变故是从今年3月开始的。那天老张像往常一样发订单,罗德里戈的回复却变了味,说要把每吨价格提高80美元,还说“现在全巴西的大豆都在囤货,要拿货得等半个月”。老张当时就懵了,翻出前一周刚签的报价单,上面明明写着每吨520美元,这才几天就涨这么多。他赶紧给罗德里戈打视频电话,对方语气强硬,说“现在市场就这样,要么按新价订,要么找别人”。 老张没急着答应,转头问了圈其他巴西供应商,发现不止罗德里戈这样。里约热内卢的马科斯、巴拉那州的桑托斯,报价都涨了60到90美元不等,还都要求先付全款再排期发货。“这哪里是做生意,分明是坐地起价。”老张对着电脑里的采购清单叹气,国内的榨油厂还等着原料,要是按新价拿货,成本得涨15%,最后要么自己亏,要么把涨价压力转给下游,怎么算都不划算。 他想起去年去巴西考察时,罗德里戈带他去自家的大豆仓库,指着堆得齐整的豆袋说“我们要做长期生意,不会让你吃亏”。那时候罗德里戈的仓库还只有两个,靠着给中国供货,一年就扩建到四个,连运输车队都添了新卡车。老张当时还跟他签了两年的框架协议,约定价格随国际行情微调,没想到才过半年,对方就把协议抛到脑后。 没办法,老张只能另寻出路。他联系上阿根廷的老客户佩德罗,对方给出的报价比巴西新价低45美元,虽然运输时间多三天,但胜在价格稳定,还能先发货后付尾款。同时,他又加大了国内采购量——黑龙江的农户老李,今年种了200亩大豆,用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单产提高了18%,价格比进口豆还便宜20美元一吨,老张直接跟他签了季度供货合同。 没过两个月,罗德里戈的电话又打来了,语气没了之前的强硬,反倒带着点急。他说自己囤了3000吨大豆,本想等价格再涨点出手,结果半个月过去,没一个买家愿意接,仓库的租金每天都在烧钱,现在愿意按之前的原价给老张供货,还能免运费。老张听完没动心,因为他已经和阿根廷的佩德罗、国内的老李都签了长期合同,“做生意讲究诚信,你当初要涨价囤货的时候,怎么没想过今天?” 后来老张从其他渠道得知,像罗德里戈这样失算的巴西豆商不少。巴拉那州有个合作社,囤了5000吨大豆,最后没人买,只能以低于市场价30美元的价格卖给本地榨油厂,不仅没赚着钱,还亏了前期的仓储费。反观那些没跟风涨价的豆商,比如圣保罗的阿尔贝托,坚持按原报价供货,虽然单吨利润少点,但保住了长期订单,今年上半年的出货量比去年还多了三成。 老张最近整理客户档案,把罗德里戈的名字移到了“备用供应商”列表里。他常跟新人说,做进出口生意,赚差价是其次,守住长期合作的信任才是根本。巴西大豆商以为靠囤货涨价能拿捏买家,却忘了市场有的是选择,一时的贪心,丢的可是能吃好几年的“饭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内容风险评估清单 1. 法律风险:文中涉及的中美大豆贸易调整后巴西出口量增幅、大豆价格波动区间、中国国内大豆种植技术及单产数据等,均参考海关总署、巴西农业部、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开报告,无虚构或违规表述,符合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不涉及法律风险。 2. 伦理风险:主人公“老张”及巴西供应商“罗德里戈”“马科斯”等均为化名,未提及任何真实企业、个人的隐私信息,商业合作细节基于行业普遍情况合理创作,符合伦理规范。 3. 舆情风险:预判可能存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价格波动合理性”的争议点,通过从业者真实经历、不同商家决策及结果的对比,客观呈现“短期逐利”与“长期诚信”对商业合作的影响,引导读者从市场规律、商业伦理角度理性看待贸易行为,避免极端化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