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这份“无中国血却有中国心”的执念,根源全在养父母熊如淡、黄凤娇夫妇种下的根。1947年出生的他本是印尼与荷兰的混血弃婴,两岁时被这对梅州籍华侨收养,从此客家文化就成了他的精神底色。 养父教他背《增广贤文》,“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道理刻进骨子里,养母更在年关窘迫时典当手镯,把钱寄回梅州老家孝敬老人,还摸着他的头说“再苦再穷不能忘祖忘本”。这种刻在日常里的家国情怀,比血缘更牢固,也成了他后来倾尽所有回报中国的起点。 16岁就出来打工分担家用的熊德龙,凭着客家人的韧劲把小海绵厂做成了遍布全球百余家公司的熊氏集团,但兜里刚有钱,就把报恩的念头落到了实处。1978年第一次踏足养父母的故乡梅州,看到山区的艰辛,他当即就捐钱给泮坑小学和水白中学修校舍,1984年嘉应大学创办时,又独捐210万元建“德龙会堂”,还拉着海外华侨一起筹钱,硬生生把这所地方大学的架子搭了起来。 有人算过,光是梅州一地,他捐建的桥就有6座,贤母桥念着养母的恩,发明桥谢着帮过他的人,如淡长廊记着养父的教,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更是打通了当地的交通命脉,再加上梅县人民医院凤庚楼、华侨博物馆的捐助,早年在梅州的投入就超过两千万,这在八九十年代可不是小数目。 他的公益从来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盯着最实在的需求砸资源。知道教育能改变命运,他在贵州、云南、吉林等贫困地区建了40多所希望小学,还当起了嘉应大学、中山大学的校董,2020年干脆砸500万设奖教金,每年100万专门奖励梅州的优秀教师,连2023年都还在追加捐赠,生怕老师们的积极性受了挫。 更难得的是,他不光给硬件,还送“软实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正缺管理经验,他自掏腰包输送近2000名中层干部去美国加州大学听课,从金融到经济全涵盖,还带他们去看高速公路控制中心,把先进理念实打实引进来。这种“授人以渔”的思路,比单纯捐钱格局大得多。 熊德龙的“中国心”,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进生活的行动。1995年10月1日,他愣是在美国洛杉矶组织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国庆升五星红旗仪式,拉着中国总领事、当地市长和上万华人唱《义勇军进行曲》,之后还连续三年办国庆活动,连香港、澳门回归都牵头搞庆典,把海外华人的凝聚力拧成了一股绳。 为了让世界看懂中国,他1993年砸巨资收购美国《国际日报》,每天同步发16个中国英文专版,让240万美国读者能看到真实的中国,后来在印尼办报更是覆盖100多个城市,成了传播中国声音的主力。2016年南海仲裁闹得凶,他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写文章痛斥“闹剧”,直言5000多万海外华人都站中国这边,这份硬气可不是装出来的。 连细节里都藏着他的执念。养母病重时,他守在床边唱客家山歌,唱到“月光光,秀才郎”时,昏迷两周的母亲都能跟着应和,这份母子情成了他的精神锚点。后来每次回梅州,再忙都要去养父母墓前鞠躬,连客家的传统礼俗都没丢,他的故事甚至被改成电视剧《亲亲中国爹娘》,成了跨越血缘的亲情范本。 2020年新冠疫情刚爆发,他立刻给广东捐10万只口罩、10万副手套,之后又追加物资,还喊着全球华人一起支援中国,这份反应速度比不少本土企业家都快。到2023年,他还在和梅州医院合作建口腔门诊,把公益做到了民生细微处。 几十年下来,他捐出去的钱早超过4亿,拿下的“全球客家事业杰出贡献奖”“亚太最具社会责任感领袖奖”能摆一桌子,20多个城市给了他荣誉市民称号,但这些都不如他那句“我是中国人”实在。 有人调侃他“高鼻深目的外形下藏着颗比谁都热的中国心”,可这份热度不是凭空来的——是养父母典当的手镯焐热的,是《增广贤文》的道理喂大的,是几十年实打实的捐赠浇出来的。血缘从来不是家国情怀的门槛,熊德龙用一辈子证明,那些刻进骨子里的文化认同和感恩之心,才是最牢不可破的“根”。 信息来源: 央视网|[华人世界]我的中国心-熊德龙 2007.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