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半小时内连续坠机!美军南海秀肌肉,却把自家飞机演进去了? 南海海域,两架美国军

半小时内连续坠机!美军南海秀肌肉,却把自家飞机演进去了? 南海海域,两架美国军机一前一后栽进大海,间隔不到30分钟,这场意外背后是美军航母舰队的深深困境。 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在半小时内连续遭遇两起坠机事故。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于下午2点45分坠海,仅仅30分钟后,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从空中坠落。 两起事故的5名机组人员全部获救,但美军在南海的航空运作安全性令人质疑。这艘已服役40多年的航母正执行其返回西海岸前的最后一次部署任务,却以这样尴尬的方式成为全球焦点。 --- 01 事故回顾:南海半小时内的两次坠机 当地时间周日下午,南海海域上空接连传来巨响。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随后发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 下午2点45分,隶属第73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的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刚从“尼米兹”号航母起飞执行任务,便意外坠入海中。 机上3名机组人员随即被第11航母打击群的搜救力量紧急救起。 事故的波澜还未平息,仅仅半小时后的下午3点15分,更大的意外接踵而至。 第22战斗攻击中队的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同样在起飞阶段失控坠海,两名飞行员成功弹射后获救。 美国太平洋舰队很快发布声明,试图将两起事件定义为“独立事件”,否认存在外部干扰,仅表示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02 老骥伏枥?“尼米兹”号航母的超期服役 “尼米兹”号航母(CVN-68)作为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首舰,已于1975年服役,至今已超过40年。 这次部署行动自今年3月26日开始,原计划是它返回西海岸前的最后一次任务。 这艘老舰夏季多数时间在中东执行任务,作为美国应对胡塞武装袭击商业航运的举措之一。 本月17日,它刚刚进入南海海域,没料到不到十天内就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故。 美军现役11艘航母中目前仅有4艘可正常使用,其余均因维修或故障处于停摆状态。 这种捉襟见肘的局面迫使即将退役的“尼米兹”号不得不“带病出征”。 03 事故频发:美军南海行动的系统性危机 美军在南海的军事行动一直伴随着高风险。这次连续坠机事件看似突发,却早已埋下伏笔。 2022年,一架F-35C在南海降落时直接撞向“卡尔·文森”号甲板后坠海,耗费37天才完成打捞。 调查结果显示,该事故源于飞行员在着陆过程中的失误操作——在他应该处于自动模式时,仍然处于手动模式。 2025年5月,“杜鲁门”号航母曾在一周内连坠两架F/A-18,调查结果直指拦阻系统故障和人员疲劳操作。 更早些时候,“杜鲁门”号还曾因躲避袭击紧急转向,导致一架F/A-18被牵引车拖带时滑落坠海。 南海已成为美军事故高发区,从2022年F-35C坠海到如今“尼米兹”号半小时连摔两架,每次美军都声称是“独立事件”,但根源都指向维护滞后、装备老化与人员疲劳。 04 深层隐患:战略野心与后勤保障的断裂 美国政府问责局半月前的报告披露了美军装备维护的系统性漏洞。 海军为维持装备可用性,长期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拆解停飞飞机的零件来维修现役装备。 这种操作在F/A-18系列战机上尤为普遍,其射频电缆等关键零件的技术数据被承包商垄断,军方无法自主维修,只能依赖供应商,导致维护延误和质量失控成为常态。 而“尼米兹”号自身的状态更是不容乐观。其动力系统沿用的仍是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核反应堆,循环泵与蒸汽弹射器的故障率已较服役初期飙升300%。 在南海高盐高湿的气候和复杂电磁环境下,机械损耗速度进一步加剧。 中国近期强化的稀土出口管制,更让这一困境雪上加霜,F/A-18战机所需的多种关键稀土元素供应受限,进一步掐紧了备件补给的咽喉。 --- 美军总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在南海炫耀武力,但“秀肌肉”秀多了,难免要肌肉拉伤。 从2022年F-35C坠海,到如今“尼米兹”号半小时内连续损失两架军机,这些事故串联起的是一条清晰的衰败曲线。 老舰疲、后勤崩、战略虚,五角大楼的全球霸权野心早已超过自身工业能力与后勤保障的承载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