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南海I号”被整体打捞出水,成为全球首例成功整体打捞的古代沉船。作为“百年百大”考古项目,“南海I号”出水18万件文物,包括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物残骸、植物果核、人类遗骸等,创下了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提供了坚实论据。
走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当年打捞上来的珍贵文物保存完好,静卧在馆内不同展区。它们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美学,历经千年而不褪色,为我们透视宋代生活提供了有益佐证。
出水的文物中,尤以精美瓷器为大宗。这些瓷器的种类样式丰富,来自当时全国各地著名窑口,包括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浙江龙泉窑青釉瓷等。
以镇馆之宝海螺雕杯为例,它以夜光蝾螺制成,表面雕刻着精美的缠枝花纹,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这是宋人用来盛放美酒的容具,在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得到考证:“南海出大螺,南人以为酒杯”。
再如出水的金银铜钱,是船队沿途贸易的重要交易媒介。“南海I号”出水有几百枚银铤,有些因海水锈蚀融在一起,形成两块、三块甚至多块的凝结物。考古团队还发现了许多金叶子,以及已统计出来的两万多枚铜钱和仍未拆分统计的铜钱凝结物,足以证明这艘商船准备开展大宗的海外贸易。
其中,沉船上发现的一枚铜钱尤为特殊,成为判断这艘商船出发年份的最有力和直接的证据。海丝馆水下考古技术部副研究员赵峰介绍,发现的最晚一枚铜钱的年号是南宋淳熙十年(即1183年),说明出发时间不早于1183年。另外,在一件德化窑青白釉四系罐上发现刻有“癸卯岁次”字样,南宋有两个癸卯年,分别是1183年与1243年,但沉船未发现1183年之后的铜钱或物品,因此可排除1243年。赵峰补充称,泉州史料中记载1183年举行过祈风仪式,这更加帮助考古团队判断“南海I号”的出发年份为1183年。
而天平砝码做工精致、大小规范,一经看到便吸引了记者一行。据副馆长郭亨文介绍,“巧合的是,在沙特塞林港也发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天平砝码,这证明南宋时期,我国已经和中东有密切的贸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