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

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暗中铺设好了前进的道路。 荷兰这次加码的禁运确实够狠,不光高端封装设备卡得死,连普通款都不给出口,捎带着把高精度DUV光刻机、沉积设备、量检测设备全划进管制清单,跟着美国的节奏把路往死里堵,摆明了想断了中国芯片封装的后路。可他们大概没仔细算过,从2025年1月第一次扩禁开始,中国厂商就没打算坐以待毙,早就悄悄把替代的路子铺得七七八八了。 封装设备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芯片出厂前的最后一道“护身符”,就像给精密零件装个结实的外壳,没它芯片再强也没法往手机、汽车里装。荷兰之前卡高端设备时,国内厂商就看清了风向,知道早晚会轮到普通设备,索性提前把研发和产能的地基打牢。 SEMI的报告里写得明白,2026到2028年全球300mm晶圆厂设备支出要花3740亿美元,而中国大陆一家就占了940亿美元,这笔钱可不是白花的,多半都砸在了设备自主化上。 就说封装领域的龙头长电科技,早就把全链路的封测方案备齐了。从分立器件到高集成度模块,连氮化镓、碳化硅这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封装都能搞定,现在已经稳定大规模量产。 面对800伏高压直流这种高难度需求,他们提前完成了技术布局和量产验证,中间总线转换用的双面散热封装技术、多层高密度系统级封装,都已经在一流服务器板卡项目里批量交货了。荷兰现在禁运普通封装设备,对他们来说顶多是少个备选,根本动不了根基。 量检测设备这块更有意思,荷兰以为能靠管制卡住质量关,却没想到中科飞测早就把设备送进了国内主流产线。中芯国际、长江存储、长电科技这些大厂的车间里,都有他们家的明暗场检测设备在干活,而且早就覆盖了先进制程节点。 2025年上半年虽然还亏着钱,但设备已经实现小批量出货,连HBM先进封装工艺的验证都通过了,三维形貌量测、套刻精度量测这些关键设备全都能用。荷兰禁运清单刚出来的时候,中科飞测的股价还涨了4.83%,市场用脚投票说明了一切。 沉积设备这种核心装备,国内厂商也没落下。北方华创、华海清科这些企业早就在默默攻关,把PVD、CVD设备的性能一点点磨上来,现在不少晶圆厂的产线上,国产沉积设备的占比已经悄悄提升。之前荷兰企业还拿着技术当筹码,现在反过来要打听国产设备的参数,毕竟中国市场占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设备需求,少了这块蛋糕谁都不好受。 更妙的是在细分设备领域的突破,比如固晶机这种封装关键设备,国内LED领域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0%,速度和精度比进口的还靠谱。虽然高端IC固晶机还有差距,但2021年到2029年市场规模能从15亿涨到27.85亿,这个增长速度说明替代的步子走得很快。 荷兰禁运普通封装设备,反而给了国产设备练手的机会,毕竟量产越多技术越成熟,用不了多久就能把剩下的10%缺口补上。 安世半导体的事儿更能说明问题,荷兰总部想抢控制权,结果中国区直接宣布脱离,7成的封装测试产能都攥在咱们手里。宝马、大众这些欧洲车企立马慌了神,因为安世的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40%,没了中国产能,沃尔夫斯堡工厂都停了产,新能源生产线直接摆烂。荷兰大概没算到,自己禁运的同时,中国已经能靠产能卡住全球产业链的脖子。 其实从2025年1月第一次扩禁就能看出端倪,当时荷兰刚宣布限制先进DUV光刻机,国内厂商就加大了设备采购和研发投入。阿斯麦当时还含糊其辞说管制不影响财务预期,现在恐怕得重新算账了。 中国厂商从来不是被动等着,而是把每次管制都当成倒逼升级的机会,你禁高端的,我就把中低端做透;你禁普通的,我就把高端攻下来,慢慢形成了“禁什么补什么”的节奏。 现在荷兰把管制范围越扩越大,反而让国产设备的需求更旺了。SEMI预测2027年全球设备支出要到1200亿美元,中国的投资还会领跑,这些钱会源源不断砸向封装、沉积、量检测等关键设备领域。 等个两三年再看,说不定荷兰企业得反过来求着中国买他们的设备,毕竟技术迭代这么快,等中国完全实现替代,他们的设备就算解禁也没人要了。 这波操作与其说是断供,不如说是给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做了次免费的推广,逼着整个产业加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