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26日,泰国和柬埔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了和平协议,随后,柬埔寨与美国还签署了贸易协议,而泰国更是与美国签署了关键矿产的合作协议。 泰柬和平协议的签署,为两国边境关系画上稳定句点。协议聚焦边境地区的人员往来与资源开发,明确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边境贸易与文化交流。 双方同意简化边境通关流程,将货物查验时间缩短至 48 小时内,同时开通两条跨境旅游专线,连接泰国的吴哥窟旅游线路与柬埔寨的滨海景区。 过去因边境争议搁置的跨境铁路项目也被重新提上日程,计划两年内完成勘测,这条铁路将贯通两国南部省份,助力农产品快速运输。 柬埔寨与美国的贸易协议,瞄准了双方产业的互补空间。 协议中,美国承诺对柬埔寨出口的纺织品、农产品给予关税减免,覆盖大米、橡胶等主要出口品类,其中大米关税从 15% 降至 8%,橡胶制品则享受零关税待遇。 作为回应,柬埔寨开放国内电商市场,允许美国企业参与本地物流体系建设,同时放宽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协议生效后,双方贸易额预计每年增长 12%,柬埔寨的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多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泰国与美国的关键矿产合作协议,紧扣全球新能源产业需求。 协议明确泰国将向美国供应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这些资源是电动汽车电池与储能设备的核心原材料。 美国则提供矿产加工技术支持,帮助泰国建设两座精炼厂,预计三年内投产,投产后可将当地矿产附加值提升 3 倍。 双方还约定建立矿产储备共享机制,美国将在泰国设立区域储备中心,保障矿产供应的稳定,泰国则获得美国市场的长期采购承诺,每年供应的关键矿产总量不低于 5 万吨。 三项协议的集中签署,不是孤立的外交动作,而是东南亚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主动选择。 柬埔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与美国的市场、技术形成互补,泰国的矿产资源则契合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泰柬之间的边境稳定,又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安全基础。 这种多维度的合作,让东南亚在全球分工中找到更清晰的定位,也为其他区域合作提供了参考样本。 协议落地后,具体的执行计划已逐步展开。 泰柬联合管理委员会将于下月召开首次会议,确定边境通关站点的改造方案。 柬埔寨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已开始准备美国市场的认证材料,首批享受关税减免的大米预计下月启运。 泰国的矿产企业则与美国技术团队对接,着手精炼厂的选址工作。 每一个具体的推进步骤,都让协议中的条款从文字变成实际行动。 吉隆坡的签约季虽已结束,但它开启的合作篇章才刚刚开始。泰国与柬埔寨的和平协议筑牢区域稳定根基,两国与美国的协议则打开产业升级与资源流通的通道。 这些协议的核心不是单向的利益输送,而是双向的互利共赢,是不同国家根据自身优势寻找合作切入点的务实尝试。 这种基于平等协商的合作模式,正是推动全球经济多元发展最需要的力量,也为东南亚的未来注入了稳健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