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6岁,她一个人,去刑场,把刚被枪决的父亲,背了回来。 就这一句话,你品品。 1

16岁,她一个人,去刑场,把刚被枪决的父亲,背了回来。 就这一句话,你品品。 1950年的台北,风声鹤唳,她爸是国民党少将,因为“通共”的罪名被处决。那时候,这种人的尸体,谁敢去收?沾上一点关系,自己全家都得搭进去。 家里天都塌了,妈被抓,她带着7岁的弟弟,被赶出家门,寄人篱下。 但这个16岁的姑娘,脑子里就一件事:不能让我爸连个埋骨的地方都没有。 她就真的给军法局写了封信。 这封信里没有求饶,只有字字恳切的请求。她在信里说“父亲纵有过错,亦是我全家之亲,愿以一己之身担责,只求为父收尸”,字里行间满是超出年龄的坚定。 军法局的人收到信时都很意外。1950年的台北,因“通共”罪名被处决者的家属,大多躲都来不及,没人敢主动找上门,更别说一个16岁的姑娘。 他们本想直接驳回,可看着信里工整的字迹,又想起这个姑娘的父亲是曾立过功的少将,最终竟破例同意了,但只给了她两个小时,且不准带任何人帮忙。 那天的台北马场町刑场,冷风卷着尘土,刚结束处决的场地还留着刺鼻的硝烟味。她攥着衣角,一步步走到父亲遗体旁,眼泪砸在地上却没敢哭出声。 父亲穿着被血染红的军装,身体早已冰凉。她咬着牙,用尽全身力气把父亲背起来,瘦弱的肩膀被压得微微颤抖,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路上遇到巡逻的士兵,她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被拦下来。好在士兵看她只是个瘦弱的姑娘,没多盘问,她就这么一步步把父亲背到了临时租来的小屋里。 没有棺材,她就用家里仅存的旧木板,和着眼泪钉了个简易的木盒。没有葬礼,只有她和吓得发抖的弟弟,对着木盒磕了三个响头。 后来她才知道,父亲根本不是“通共”,而是潜伏在台湾的情报工作者,和吴石将军是战友,两人一起为大陆传递过很多重要军事情报。 母亲被关押了半年才放出来,一家人挤在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靠她帮人洗衣缝补勉强糊口。有人劝她别再提父亲的事,她却总跟弟弟说“爸是好人”。 这姑娘叫陈静芝,她的父亲就是当年和吴石、聂曦一起牺牲的陈宝仓少将。这段往事,她藏在心里几十年,直到两岸关系缓和后才敢对外说起。 2013年,80多岁的陈静芝第一次回到大陆,专程去了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广场。看到父亲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她老泪纵横,终于替父亲等到了名分。 她在纪念碑前放了一束白菊,轻声说“爸,我带您回家了”。那一刻,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当年独自背父收尸的姑娘,用一生守护了父亲的尊严。 这些年,陈静芝一直在收集父亲和战友们的资料,她把这些故事讲给年轻人听,希望更多人知道,当年有多少人在隐蔽战线默默牺牲。 去年,台湾有民间团体为陈宝仓、吴石等烈士举办纪念活动,陈静芝特意录了视频,她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这些英雄的故事,该被所有人记住”。 16岁那年的勇气,支撑着陈静芝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她用一生证明,有些责任,哪怕再小的年纪也能扛起;有些信仰,哪怕历经风雨也不会褪色。 现在的陈静芝已经90多岁了,身体依旧硬朗。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两岸能早日统一,让那些牺牲在台湾的英雄们,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