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88年,某特工带回一份烈士名单,领导发现六字情报后震惊众人 主要信源:(北

1988年,某特工带回一份烈士名单,领导发现六字情报后震惊众人 主要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刘光典烈士:心向光明的红色特工) 1988年4月,北京城杨絮纷飞。 北新桥王大人胡同深处,刘家三兄妹第三次走进国家安全部门的接待室。 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年纪最长的刘大姐紧张地搓着双手,她的弟弟妹妹则不时望向紧闭的办公室木门。 工作人员翻看着厚厚的档案册,当听到"刘光典"这个名字时,手指微微停顿。 他起身走向内室,不一会儿,一位两鬓斑白的领导快步走出,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名册。 "找到了。" 老领导的声音有些发颤,指着名册上的一行小字: "刘光典,旅顺人。" 三个中年人顿时红了眼眶。 这一刻,他们等了整整三十八年。 时间回溯到1922年寒冬,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韭菜村,一个男婴在土炕上呱呱坠地。 刘家祖上是闯关东的山东人,世代务农为生。 年幼的刘光典常跟着父亲在海边拾贝,咸涩的海风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 少年时期的刘光典展现出过人天资。 尽管家境贫寒,他仍想方设法求学,先后在哈尔滨铁道工学院和北平辅仁大学进修。 白天他在商铺做学徒,夜晚就着煤油灯苦读,渐渐掌握了英语和日语。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光典在东北经营医药生意。 他亲眼目睹山河破碎,心中埋下救国种子。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洪国式。 这位经验丰富的革命者发现,这个年轻商人不仅通晓多国语言,更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经过两年培养,1947年冬,刘光典正式加入东北社会部大连情报处。 当时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他毫不犹豫地捐出全部积蓄——十两黄金和一千美元,这些钱在当时足以在北平买下两套四合院。 1949年6月的一个清晨,刘光典轻轻吻别熟睡中的儿女,看了眼病榻上的妻子,转身融入晨雾中。 他经天津、上海辗转四个月抵达香港,最终在同年10月潜入台湾。 在台期间,刘光典与洪国式配合默契,获取了大量国民党军力部署、港口情报等机密。 为躲避追捕,他时常化装成渔夫,趁着夜色驾小船出海传递情报。 1950年2月的一个雨夜,变故突生。 由于叛徒出卖,洪国式在台北车站被捕。 刘光典与联络员王耀东仓促逃往台南山区,在海拔千米的洞穴中藏身。 这个洞穴仅一米见方,两人靠野果充饥,用竹子制作手工艺品换粮,一躲就是四年。 1954年早春,因当地人士告密,国民党出动上千警力围山搜捕。 当特务们找到那个隐蔽山洞时,只见两个衣衫褴褛的人正平静地编着竹篓。 刘光典被捕时异常镇定,只是小心收好了未完成的竹编。 在狱中,国民党特务使尽手段逼供,甚至找来替身冒充"叛变的刘光典"在香港发表声明。 但真正的刘光典始终沉默以对,1959年秋被秘密处决于台北马场町刑场。 大陆这边,刘家人从此生活在阴影下。 妻子王素莲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白天在街道工厂做工,夜晚缝补衣物贴补家用。 1954年,当组织告知刘光典"叛变"的消息时,这个坚强的女人一病不起,次年春天便含恨离世。 孩子们在"叛徒子女"的标签下艰难成长。 最困难时,大姐带着弟妹捡菜叶度日。 但他们始终相信父亲的清白,每年清明节都会偷偷烧纸祭奠。 转机出现在1987年台湾解严后。 当年参与办案的退休警员出版回忆录,详细记载了刘光典宁死不屈的事迹。 次年春天,一位神秘老人带着烈士名册返回大陆,上面清晰记载着刘光典的牺牲经过。 1991年深秋,组织正式为刘光典平反。 当平反通知书送到刘家时,三兄妹抱头痛哭。 2008年,刘光典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他的姓名被镌刻在花岗岩纪念碑上,序号是037。 如今,每年清明时节,总有人看见一位白发老妇在纪念碑前驻足。 她是刘家小妹,总爱带一束父亲最爱的映山红。 她说,映山红耐寒耐旱,就像父亲那样,在绝境中依然倔强地绽放。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