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培育核心素养 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

转自:中国改革报

□彭鹏张博于文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部分大学生职业能力不相适应的情况,成为就业领域需要重视的问题。面对这一现状,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引导学生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能力体系。同时,以动态素养培育响应岗位需求,持续增强就业竞争力,为顺利融入职场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教育政策,为大学生素养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破解教育体系与职业需求脱节的矛盾,需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政策框架,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对此,可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制定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指南,在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不同领域职业发展实际需求,将大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伦理素养等关键要素,进一步细化为可量化、可评估的培育指标。例如,针对新工科人才,可明确“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等素养培育要求;针对文科生,应强化“数据素养”“文化传播能力”等新兴素养指标。

该指南需同步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作为“双一流”建设、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重要考核内容,倒逼高校将核心素养培育从隐性要求转化为显性任务,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的系统性改革。

此外,政策保障需注重区域与学科的差异化引导。中西部地区高校可通过“职业素养培育专项基金”扶持地方院校建设跨学科实训平台;对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可联合多部门出台专项政策,引导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核心技术人才素养培育机制,制定契合产业升级需求的能力标准,确保政策供给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

创新培育模式,重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体系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时,应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其中。高校可开设“职业发展与素养培育”融合课程,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MBTI性格分析等职业规划工具嵌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同步对接目标岗位所需的核心素养模块。例如,针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群体,课程可设计“数据分析实战”“商务谈判模拟”等环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金融科技应用”“跨文化沟通”等素养训练场景。

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建设,以“新工科”“新文科”理念为指导,构建“学科交叉+职业场景”的课程组合,如“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合规”“绿色供应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复杂职业环境中整合跨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生职业实践方面,高校可打造“职业素养认证”数字化管理体系,将创新创业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进行标准化拆解,通过积分量化形成可视化能力图谱,为大学生设定职业目标提供能力参照,也便于动态追踪素养提升轨迹,推动实践成果向职业能力的系统性转化。

企业与社会协同,搭建大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桥梁

高校应积极深化校企融合育人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建“岗位核心素养动态清单”,将行业前沿需求转化为可量化的能力指标。例如,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可与高校共同梳理数据可视化能力、用户画像分析能力等新兴岗位的核心素养,并将这些素养需求纳入毕业生职业规划体系,打破传统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在此基础上,聘请企业高管、技术骨干以行业导师身份深度参与育人过程,通过项目制实训、职场情景模拟的立体化指导模式,将隐性职场素养转化为可感知、可训练的培育模块。例如,在模拟商业谈判项目中,职业导师可针对性训练学生的沟通策略、冲突解决能力与商业伦理意识。而在真实研发项目中,可通过职业导师结对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自身在团队协作中的角色定位、跨部门沟通技巧与质量管控思维。

社会机构与行业组织的协同赋能同样不可或缺。行业协会可牵头制定细分领域的职业素养认证标准,将企业招聘需求转化为可视化的能力证书体系,为高校素养培育提供第三方评价参照。公益组织、创业孵化器等社会力量通过举办职业挑战赛、创新马拉松等活动,构建“社会活动驱动—就业素养迭代”的良性循环。

个体自主发力,深化生涯规划意识与素养迭代管理

个体自主发展是衔接外部培育体系与内在能力建构的核心纽带。高校需引导学生打破被动接受教育的惯性思维,以主体性姿态锚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轨迹,通过强化规划自觉与素养动态管理,从知识吸纳者变为能力建构者。

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可借助多元工具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结合职徒工场、脉脉人才智库等数字化平台,系统解构自己的职业偏好、能力矩阵与价值坐标。基于精准的自我画像,学生从教师处获取行业发展白皮书、资深从业者经验分享等资源,帮助其制定兼具时代前瞻性与个体适配性的职业目标体系。

在素养管理维度,高校可以构建能力监测模型,分别从专业深耕度、通用胜任力和职业特质三个维度,建立量化评估指标,形成可视化素养雷达图,指导学生持续进行自我素养管理。同时,还可为学生配套建立成长里程碑档案,以季度为周期记录其实习实践、技能认证等关键事件,形成可追溯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图谱,确保核心素养培育与职业目标演进保持动态同频。

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应加快从被动求职转为主动规划,核心素养是支撑其职业规划的内在根基与动力引擎。未来,高校需进一步推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改革,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职业规划教育的内核,推动大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高质量过渡。

[彭鹏系沈阳建筑大学副教授,张博系沈阳市虹桥中学讲师,于文达系沈阳建筑大学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于建设行业特征的青年人口就业趋势与就业特点研究》(编号:L23BRK001)、2025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高校人才培养对沈阳市产业升级发展和转型的对策研究》(编号:SYSK2025-JD-6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