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首“马屁诗”,仅28字,夸出了千言万语的效果我国的古 说起拍马屁,大家都觉得是件不光彩的事。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一首”马屁诗”,短短二十八个字,不仅没让人觉得虚伪,反而传颂至今。“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这两句,把朋友间的情谊写得真挚动人。这首诗到底夸的是谁?为何能让后人拍案叫绝? 乾隆五十七年,龚自珍出生在杭州一个官宦世家。祖父龚敬身官至云南迤南兵备道,父亲龚丽正官至江苏按察使,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学者,撰写过《说文解字注》。母亲段驯能诗善画,是龚自珍的启蒙老师。八岁起,龚自珍便研习经史,十二岁跟随外祖父学习《说文解字》,十三岁写出《知觉辨》,十五岁已能编诗成集。 可这个少年才子的科举路却走得极为艰难。嘉庆十五年,十九岁的龚自珍第一次参加乡试,只中了副榜第二十八名。嘉庆十八年再次应试又落榜了,同年七月,新婚不久的妻子因误诊去世。嘉庆二十三年,他二十七岁时才中举人。此后又连续五次参加会试,次次落第。直到道光九年,三十八岁的龚自珍才考中进士。 这次殿试,龚自珍模仿王安石上书,写了洋洋千言的《御试安边抚远疏》,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直陈时弊。阅卷官员看后大吃一惊。可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却以”楷法不中程”为由,把龚自珍列为三甲第十九名,不得进入翰林院。就因为字写得不够好,龚自珍的仕途从一开始就被堵死了。 宋翔凤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比龚自珍大十三岁,字于庭,江苏长洲人。他母亲是今文经学大家庄述祖的妹妹,宋翔凤自小跟随舅父学习经学。庄述祖评价外甥说:“刘甥可师,宋甥可友。”后来宋翔凤又拜段玉裁为师,兼修东汉许郑之学。嘉庆五年,二十一岁的宋翔凤中举,历任泰州学正、旌德训导、兴宁知县、耒阳知县等职。 嘉庆年间,龚自珍在京城参加会试时认识了宋翔凤。两人虽年龄相差不小,但宋翔凤没有半点长辈架子,待龚自珍如同平辈好友。宋翔凤学问渊博,对经学的见解精深独到,家中藏书万卷。他常邀龚自珍到府上论学,探讨《周易》《尚书》等经典,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两人还一起游览京郊名胜,宋翔凤讲解五岳形势,谈论古今兴衰,龚自珍收获颇丰。 三年时光转眼即逝。龚自珍回想起与宋翔凤相识相知的经历,提笔写下一首诗,题为《投宋于庭翔凤》:“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这首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字字珠玑。前两句说宋翔凤带他游历名山如五岳,家中藏书丰富好比统治百城的君王。第三句回忆初识场景——在熙熙攘攘的京城,成千上万人来来往往,两人偶然相识握手。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那次握手让我的衣袖留香三年。 这”三年香”三个字妙极了。世上哪有握手能让衣袖留香三年的道理?可正是这种夸张,把龚自珍对宋翔凤的敬重表达得淋漓尽致。宋翔凤给予他的学问指点、精神激励,就像花香一样浸润心田,久久不散。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马屁诗”,但通篇没有虚伪的阿谀奉承,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龚自珍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写诗,来表达对良师益友的感激之情。“万人丛中一握手”写的是相识的欣喜,“使我衣袖三年香”则道出了知音难觅的感慨。 道光十九年春,四十八岁的龚自珍因屡屡上书言事,触怒当权者,决意辞官南归。四月二十三日离京,沿京杭大运河南下,七月回到杭州。这一年间,他在旅途中用鹅毛笔在账簿纸上写诗,年终得纸团三百一十五枚,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道光二十一年,龚自珍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执教。八月十三日,他突患急病暴卒,年仅五十岁。 宋翔凤晚年继续钻研经学,撰写了《周易考异》《尚书略说》《论语说义》《孟子赵注补正》《过庭录》等多部著作,都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咸丰九年,八十岁的宋翔凤获”重赋鹿鸣”殊荣。次年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两位文人,一个英年早逝,一个寿终正寝。可那首二十八字的诗却流传至今。真正的友谊不需要华丽辞藻,只需真诚相待。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