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德川家康能得天下,全靠丰臣秀吉第一次征朝出兵15万被明军宰了5.3万人。第2次出

德川家康能得天下,全靠丰臣秀吉第一次征朝出兵15万被明军宰了5.3万人。第2次出兵16万又被宰了4万余人,征朝失败后剩余也就12万人左右。而德川家康嫡系3.5万人窝在本土没动,等丰臣秀吉死后,在两年后的关原之战,参战双方东西两军加起来兵力17万人中,德川家康嫡系3.5万人反而是各大名中兵力最雄厚的,而长达6小时的关原之战伤亡加起来也就1万余人。 说起日本战国末期那会儿的权力更迭,德川家康这家伙能坐稳江山,确实跟丰臣秀吉的两次征朝行动脱不了干系。秀吉本来是织田信长手下的一员猛将,从底层爬上来,一步步把日本列岛捏在手里,到1590年小田原征伐北条氏之后,日本基本就统一了。可这人野心大得很,不满足于岛国一隅,非要对外扩张,盯上了朝鲜和明朝。结果呢,这场文禄·庆长之役打得日本元气大伤,尤其是那些大名们倾家荡产出兵,损失惨重,留给家康的机会就来了。家康呢?聪明得很,借口留守本土,只派了点人马应付,自己的嫡系部队完好无损。秀吉一死,家康就抓住空子,在关原干掉对手,奠定德川幕府的基础。这事儿听着像阴谋论,但翻翻史料,都是实打实的军事消耗和政治算计。 1592年4月,秀吉下令第一次出兵,动员全国大名,凑出15万左右的部队,分成九路大军,从釜山登陆。加藤清正、小西行长这些将领带队,初期推进顺利,20天内拿下汉城和平壤,朝鲜军队基本崩盘。明朝万历皇帝急了,派李如松率4万援军入朝。结果在碧蹄馆和平壤,日军尝到苦头。李如松部用火炮和骑兵突击,日军铁炮虽猛,但补给跟不上,损失开始堆积。整个第一次战役,日军阵亡和病死的加起来超过5万3千,具体数字史料有出入,但中日韩三国史料综合看,这波损失主要是明军反击和朝鲜游击造成的。日军退到釜山一带,死守沿海倭城,战线卡在朝鲜南部,没法北上。秀吉本人呢?窝在名古屋城遥控,从没上船过战场,隔海看着自家部队被耗。 这还不算完,1593年双方谈和,秀吉想喘口气,但野心不死。1597年第二次出兵,又拉起16万部队,东路加藤清正、西路小西行长,目标直指汉城。明军这次更狠,万历亲征,派杨镐、刘綎等将领带10万大军,加上朝鲜军,总兵力压过日军。蔚山城和晋州那些仗打得胶着,日军在漆川梁设伏,杀了明军几千,但整体上还是挨打。刘綎部在蔚山围城,战损比一度到1:300,日军守军从1万多减到几千。岛津义弘那路人马在泗川被明军伏击,带1万去,撤回时只剩500,损失四万多人的大头就从这儿来。加上疾病和饥饿,整个第二次战役,日军又丢了4万余,海军在鸣梁海战被李舜臣的龟船队干掉59艘船。秀吉到晚年病重,1598年9月在伏见城咽气,临死前下令撤军。两次征朝总共动员30多万,实际有效剩余部队缩水到12万左右,那些大名家底儿空了,士兵精锐折损大半。 这时候,德川家康的算盘就打得响了。1600年,家康借口讨伐上杉景胜,集结东军,从江户出发。石田三成拉起西军,在关原平原堵截。东军总兵7.4万,西军8.2万,加起来17万左右,家康直属3万多,是所有参战大名里最厚的家底儿,因为别人征朝耗光了。10月21日开打,从早上雾起到下午结束,整场6小时。福岛正则先冲,小早川秀秋中途倒戈,侧击西军,造成雪崩。西军溃败,东军追杀到晚上。总伤亡1万出头,东军死4000,西军8000多,基本是西军单方面崩盘。这仗打得高效,家康没费太大劲,就把丰臣旧臣打散,掌控大局。为什么这么轻松?核心就是兵力质量。家康的部队新鲜,铁炮足,纪律严;西军呢?很多人是征朝老兵,疲惫不堪,内部还掺沙子。 关原一过,家康1603年被天皇封征夷大将军,开江户幕府,德川家开始260年的统治。他学秀吉的检地,但更狠,搞参勤交代,让大名轮流上洛耗钱。锁国政策也从这儿来,禁止海外贸易,只留长崎对荷兰和葡荷小打小闹,避免再像征朝那样赔本。丰臣秀赖呢?留着大阪城当养老,但家康不放心。1614-1615年大阪之阵,先冬后春,两次围攻。冬阵丰臣筑连栅阻挡,家康15万大军压上,谈判拆外堀。春阵决战,秀赖部几万人抵抗,但家康增兵,城破后秀赖和淀殿自尽,丰臣彻底完蛋。小西行长关原后逃,被抓处决;岛津义弘苟活回萨摩,重建家业到1619年死。明朝那边,刘綎因受贿日军铁炮手的事儿,1602年被杖责死。整个链条看,秀吉的侵略梦不光毁了朝鲜半岛,还间接帮家康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