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男子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普通老百姓买机票车票需要实名认证,买电话卡更需要实名认证,我就想问问各大运营商,电信诈骗的虚拟号码为什么就查不到他们的实名呢?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番话,像一根针,瞬间刺中了无数人心中那根最敏感、最憋屈的神经。是啊,这问题我们憋在心里太久了。 这番质问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巨大的共鸣,是因为它道出了一个极其矛盾的现实。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实名制”的社会里。从出生落户,到上学工作,再到出行、消费、上网,我们的身份信息被牢牢地绑定在各种各样的卡证和账户上。 这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社会安全,是为了让每一个行为都有迹可循。理论上,当犯罪发生时,实名制应该成为一把斩断黑手的利剑。可现实呢?电信诈骗依旧猖獗,骗子们手握一堆170、171开头的虚拟号码,或者是一些境外的网络电话,肆无忌惮地实施诈骗。 当他们得手后,受害者报警,警方去追查,往往发现这些号码要么是“空号”,要么是用一堆虚假信息注册的,线索到这里就断了。这让人不禁要问,我们老老实实交出的个人信息,到底筑起了一道安全的防线,还是仅仅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不便? 要解答这个疑问,我们得先搞明白,骗子手里的这些“虚拟号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和我们平时在营业厅办的手机卡,本质上不是一回事。 我们办的卡,是三大运营商直接发行的,有实体SIM卡,经过了严格的实名认证。而虚拟号码,大多是通过一些“虚拟运营商”放出来的。这些虚拟运营商自己没有通信网络,他们是租用了三大运营商的网络,然后再转售给用户。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个“转售”环节。 一些虚拟运营商为了抢占市场,追求用户数量,在实名认证的执行上就打了折扣。线上渠道审核不严,甚至有些代理商为了利益,主动帮人用虚假信息“养卡”,这就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大量的“弹药”。 除了虚拟运营商的号段,还有一种更隐蔽的工具,叫做“物联网卡”。本来,这种卡是给智能手表、共享单车、车载设备等物联网设备用的,只能传输数据,不能用来打电话。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些渠道商通过技术手段,违规将一部分物联网卡改造成了可以通话的电话卡,然后流入市场。 这种卡的监管更加混乱,几乎成了实名制监管的盲区。骗子们花很低的成本就能买到大量这样的卡,打一通诈骗电话就扔,成本极低,追查难度极大。 所以,当我们抱怨运营商的时候,可能忽略了背后这个庞大而混乱的二级、三级市场。三大运营商作为“房东”,或许很难管到每一个“租客”的内部违规操作。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即使某个虚拟号码真的做到了“实名”,也未必能抓到骗子。为什么?因为身份信息是假的。骗子们会通过地下黑产,购买大量被盗的公民身份信息。 用别人的身份去办卡,去注册各种账号。一旦案发,警察追查到的,是一个远在千里之外、对自己身份被盗用毫不知情的无辜者。 骗子本人则躲在境外,通过远程操控的方式实施诈骗。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我们强调实名,是为了可追溯,但骗子却利用了被盗的“实名”信息,实现了完美的隐身。 在这个链条里,被盗信息的受害者、被利用的虚拟运营商、被骚扰的普通民众,没有一个是赢家,只有躲在暗处的骗子在窃笑。 所以,那位男子的质问,问的其实不仅仅是运营商,问的是整个社会的安全体系。当我们的个人信息在各种数据泄露事件中被肆意贩卖,当虚拟运营商的监管漏洞迟迟无法堵上,当跨境打击犯罪面临重重阻碍时,仅仅要求普通用户承担更多实名认证的责任,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好比你把家门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锁,但小偷直接从你邻居家的墙翻了过来,或者干脆用万能钥匙打开了你的锁,你再怎么加固自己的门,意义又有多大呢? 问题的核心,已经从“要不要实名”,变成了如何确保“实名”的真实性,以及如何斩断那条从信息泄露到电话卡办理,再到跨境诈骗的黑色产业链。 这场由一个普通人的质问引发的讨论,其实是一个契机。它让我们看到了现有安全体系的脆弱和尴尬。我们当然不能因噎废食,否定实名制在社会治理中的巨大作用。 但面对不断升级的诈骗手段,我们的防御体系也必须升级。这需要运营商承担起更多的管理责任,清理那些违规的代理商和虚拟号段;需要法律对贩卖个人信息的黑产施以更严厉的惩罚;更需要国际间的警务合作,让那些躲在境外的骗子无处遁形。 那么,你认为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应该在哪里?是应该彻底取缔虚拟号码,还是应该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去监管?或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