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出来表态了!10月25日,在台湾光复日这一天,郑丽文表示,没有抗战胜利,就没有台湾光复,抗战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更改变了亚洲的历史走向,让亚洲各国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下解脱、不再受到战火的蹂躏,西方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压迫,也在二战结束后宣告终结,可以说抗战暨二战胜利不仅是迈向世界和平的起点,更是亚洲人民反殖民、反军国主义的重要里程碑。 郑丽文表示,台湾抗日早在1895年便已开始,当年《马关条约》一签,清朝把台湾割给日本,消息传到宝岛,全岛都炸了锅,根本没人认这个账。 丘逢甲带着乡勇立马竖起反抗大旗,刘永福在台南组织黑旗军死守,就连屏东佳冬乡的萧光明老爷子,都带着儿子们守在步月楼跟日军死磕,义军手里多是土枪甚至木棍绑菜刀,硬是跟装备精良的日军拼了 14 个小时,虽然最后伤亡百余人,两个儿子都战死了,可日军也付出了死伤 72 人的代价。 后来他们退守到火烧庄,3000 义军靠着竹林壕沟,把日军万人攻势硬生生挡了下来,最后村子被轰成焦土,250 名义军战死,邱凤扬 19 岁的儿子邱元添也倒在了战场上,而日军前后出动 7 万兵力,光死亡就达 4800 人,负伤 2.7 万人,这仗打得有多惨烈,就知道台湾人从一开始就没服过殖民统治。 可日本人没想到,这只是开头,接下来五十年里反抗的火苗就没灭过。1930 年莫那・鲁道带着雾社族人搞的起义更是震动了整个殖民统治,趁着日本神社祭日,他们袭击了 13 处警察派出所,夺了 180 支枪和两万多发弹药,虽然最后被日军重兵围剿,343 人战死,包括莫那・鲁道在内的 296 人自杀身亡,但这股宁死不屈的劲儿,把 “反殖民” 三个字刻进了台湾的骨头里。 到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台湾同胞更明白 “救祖国就是救台湾” 的道理,至少 5 万人跨过海峡回大陆参战,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建的台湾义勇队最是典型,从一开始 30 多人发展到 1945 年的 380 多人,不仅在浙闽建了 4 家医院救治伤病军民,还靠着通晓日语的优势感化俘虏、办《台湾先锋》宣传抗日,把两岸的抗日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再说说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的硬关系,这可不是谁嘴大谁说了算,国际法链条摆得明明白白。 1943 年的《开罗宣言》直接写死了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当时英方想把话说含糊,中方硬是寸步不让才保住原文,后来《波茨坦公告》又重申了这一条,日本在投降条款里也签字认了账,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北公会堂的受降仪式,不过是把法理上的归属变成现实而已。 而这份胜利来得有多不容易,看看数据就知道,中国抗战期间军民伤亡 3500 万以上,毙伤俘日军 150 余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独自拖住了日军 94% 的陆军兵力,就算后来太平洋战场开打,日军在中国仍有 110 万兵力,比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总和还多。 要是没有中国战场死死缠住日军主力,让他们有精力在亚洲肆意扩张,台湾想摆脱殖民统治怕是要难上百倍。 郑丽文说抗战改变亚洲历史走向也半点不假,二战胜利后,亚洲的反殖民浪潮才算真正掀起来了。 日本军国主义倒台,那些被它占领的朝鲜半岛、东南亚国家先一步挣脱枷锁,紧接着西方殖民统治也撑不住了,印度、越南等地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这背后都有中国抗战的影子 —— 正是中国用千万人的牺牲证明了殖民统治和军国主义并非不可战胜,才给了整个亚洲反抗的底气。 有些人总想把台湾抗日从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里摘出去,可看看丘逢甲临终前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的绝笔,瞅瞅李友邦 “保卫祖国、收复台湾” 的口号,再数数那些跟着大陆军队浴血奋战的台湾青年,这些老祖宗用命拼出来的联系,哪是说抹就能抹掉的。 民进党之流还敢说 “没有台湾光复节”,怕是连当年日军战死 4800 人的乙未战争都没读过,连雾社起义烈士的骨骸都没见过。 说到底,郑丽文的表态就是把被某些人刻意模糊的历史重新掰正,台湾的抗日从来不是孤立的,从 1895 年步月楼的枪声到 1945 年台北的受降仪式,从莫那・鲁道的自杀殉国到李友邦的义勇军之歌,这五十年的抗争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反侵略史的一部分。 而抗战胜利不仅把台湾接回了祖国怀抱,更给亚洲敲碎了殖民统治的枷锁,这里程碑式的意义,再过多少年都得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