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ROHARD”的字样从太空清晰可见,马斯克正用AI重新定义生产力。从特斯拉到SpaceX,他总用不可能的目标撕裂现实,这次最疯狂的是未来只需对AI说“我想要”,结果就会自动出现。 当超级计算集群屋顶喷涂“MACROHARD”,没人再敢把这当个玩笑。这个如今成了科技圈最刺眼的信号:“创建一家除了不直接制造物理物体之外,能够做任何事情的公司。” 这个男人最擅长用“不可能”的目标撕开现实的口子。“巨硬”这个项目,可能是他最疯狂也最危险的一次尝试。“巨硬”的野心:不是“反微软”,是AI定义的“万能生产力” 很多人盯着“MACROHARD”和“Microsoft”的谐音梗,觉得马斯克又在玩嘴炮。“Macro”(宏大)+“Hard”(硬核),名字里藏着马斯克的一贯逻辑:用“宏大目标”倒逼“硬核技术”。他的所有项目都遵循这个路径:特斯拉要“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型”,所以必须搞定电池、自动驾驶、芯片全栈技术;SpaceX要“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必须啃下可回收火箭、星舰这种硬骨头。“巨硬”的“宏大目标”是“做任何事”,那“硬核技术”是让AI具备“模拟软件公司”的能力。“巨硬”只需要一个AI大脑,就能完成这一切。 “巨硬”最吓人的地方:是要成为“微软的操作系统”。就像Windows让无数软件运行,“巨硬”要让无数“AI驱动的生产力单元”运行,用户只需提出需求(比如“开发一个智能工厂管理系统”),AI就能自动生成方案、调用资源、对接生产,最终交付结果。 苹果的成功从来不是靠自己造手机,而是靠“定义标准+控制核心”:自研A系列芯片、iOS系统,掌握设计和用户体验。苹果的核心是“硬件技术”,“巨硬”的核心是“AI能力”。 这需要三个技术支撑:超强算力、海量数据、突破性算法。xAI团队一直在训练大模型,而他收购的推特则提供了海量的人类语言数据——理解人类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偷听”人类怎么说话、怎么吵架、怎么做生意。 “巨硬”的AI可能不是什么都做得顶尖,但比90%的软件公司效率高、成本低,就能占领市场。这种“够用即颠覆”的逻辑,在特斯拉、SpaceX身上已经验证过。 盖茨看到了威胁,微软疯狂砸钱OpenAI,推出Copilot嵌入Office全家桶,本质是想守住“软件时代”的地盘。但马斯克的打法更激进:与其在现有赛道里卷,不如直接开辟新赛道。 “巨硬”如果成功,对普通人来说不是末日,而是“职业升级”的倒逼。就像工业革命淘汰了马车夫,但催生了司机、工程师、设计师;AI革命会催生“需求定义型”职业——你不需要会写代码,但要会告诉AI“我要什么样的代码”……。 推荐 热点 关注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