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刘军通讯员叶维)27日是第9个“国际熊猫日”。26日,长沙生态动物园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场名为“熊猫‘鉴屎官’养成记”的科普游园会。活动以趣味科普的形式,引领公众深入了解大熊猫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逾千名市民游客积极参与活动。

在现场,记者看到在最具挑战性的“国宝便便鉴定书”环节,参与者们在科普老师的指导下,化身为“科研助理”,通过观察大熊猫粪便的颜色、性状、成型状况,甚至嗅闻气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大熊猫的食物类型与健康状况,并认真填写专业的“鉴定书”。这一独特体验让游客直呼“新奇又长知识”。

“我在大熊猫的粪便中发现了竹子皮,可以判断大熊猫今天的早餐是竹子!”今年11岁的阳阳在科普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大熊猫吃的是什么,非常高兴。据科普老师介绍,由于大熊猫的消化系统并不完全适应植物,它们的粪便中可能会有食物的完整结构,这有助于判断它们的饮食习惯。例如,粪便中如果能看到竹竿的痕迹,就可以判断大熊猫以竹竿为食。粪便的颜色、湿润度和气味也可以提供关于大熊猫饮食和健康的信息。例如,粪便的颜色可能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也可能因食物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吃竹笋时呈淡黄色,吃竹竿时呈黄色,吃竹叶时呈绿色。大多数时候,大熊猫的粪便带有一股竹子的清香味。

在“国宝鉴定师”区域,孩子们通过细致观察和手绘,深入了解大熊猫独特的外形特征及其演化智慧。在“厉害了青团”分享环节,科普老师与游客们深入交流了大熊猫的消化特点及其粪便在自然循环中的作用。参与者们踊跃分享活动感受,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特别的经历,不仅刷新了对国宝的认知,更深刻理解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深远意义。成功完成所有挑战的游客还获得了特色熊猫纪念品。
“国际熊猫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办公室于2017年发起,旨在倡议社会各界像关爱大熊猫一样,关注全球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对其的保护不仅关乎物种本身,更是对其整个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守护。本次活动正是以此为契机,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