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杨振宁总说,人生像一个圆,他的人生轨迹,确实划出了一道深刻的圆弧,起点是清华园,

杨振宁总说,人生像一个圆,他的人生轨迹,确实划出了一道深刻的圆弧,起点是清华园,终点亦是清华园。 晚年的他将清华大学的定居住所,命名为“归根居”,一个“归”字,道尽了百年的漂泊与求索,然而对于这位科学巨匠来说,他的一生充满了很多遗憾! 至死未原谅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第一位在美国拿到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928年从芝加哥大学学成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外的优渥待遇,乘船回国投身教育事业,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奠基人之一。 在对儿子杨振宁的培养上,他倾注了全部心血。 那些年里,他常把“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学好了要回来建设国家”这句话挂在嘴边,反复叮嘱杨振宁。 后来,在1945年,杨振宁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程,考入父亲的母校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很快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 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消息传来,杨武之既为儿子的成就骄傲,更迫切地希望他能回国效力,更是先后三次辗转多国劝说儿子,可杨振宁却始终没能点头答应。 其实,杨振宁之所以这么选择,背后是有难以言说的困境。 当时,50年代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限制理工科中国留学生回国,杨振宁被迫滞留美国。 种族歧视更是时常笼罩着他,曾因华人身份被房东临时毁约,只能重新寻找住处。 更让他无奈的是科研上的限制,许多核心实验室都不对非美国籍人员开放,这让专注于前沿研究的他屡屡碰壁。 之后他虽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机构任职,但身份带来的阻碍始终如影随形。 于是,在1964年,杨振宁做出了一个让自己痛苦不已的决定,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当时,杨振宁正式加入美国国籍的消息传到国内,杨武之当场气得摔碎了茶杯,父子间的关系一下子降到冰点。 此后多年,无论杨振宁如何解释道歉,杨武之始终无法释怀。 1973年,杨武之在临终前,只留下一句“别忘了根”便溘然长逝,这句简短的遗言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杨振宁心头。 这份未能得到父亲原谅的遗憾,整整伴随了杨振宁四十年。 他晚年多次公开提及,自己清楚父亲直到离世,心底里都没有真正宽恕他放弃故国的选择。 2015年,93岁高龄的杨振宁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此时的他头发早已花白,但眼神坚定,他平静地表示,父亲当年的不原谅他从未埋怨,如今回到祖国的怀抱,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了却了自己毕生的牵挂。 晚年回到清华大学后,他更是将全部心血投入到祖国的科教事业中。 82岁高龄仍坚持为大一新生授课,捐出积蓄和房产支持科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回馈,弥补着当年因选择而留下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