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花开花落城依旧,千年风华赏洛阳,秋季自驾行D5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因洛水之阳而

花开花落城依旧,千年风华赏洛阳,秋季自驾行D5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因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曾是13个王朝的都城,建都时间跨度长达1500余年,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初见洛阳,总让人有种错觉:这是一座被历史轻轻托举的城。千年风尘掠过城墙,却带不走它的从容与雅致。从龙门石窟的千佛沉默,到白马寺的晨钟暮鼓,洛阳像一卷缓缓展开的长卷,墨色未干,故事犹在。 龙门石窟是北魏至唐代四百余年,匠心凝聚的艺术圣殿,2345 个窟龛、近 11 万尊造像、2800 余块碑刻题记,在 1 公里长的崖壁上层层叠叠,如群星璀璨,将东方美学推向巅峰。二十年前我来过龙门石窟,那会儿还可以隔河相望,现在都在景区里了。 龙门古镇镇是紧邻石窟的 “文化缓冲带”, 既承接了石窟的千年气韵,又用烟火气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走在青石板路上,沿街的小店多带着文化印记。仿佛下一秒就能从现代,踏入盛唐的洛阳城郊。尽管许多地方仍在建设,商户也未完全入驻,但那份初具规模的古韵,已足以令人心动。 踏入龙门,伊河如一条碧玉带穿流而过,将龙门山与香山分隔两岸。伊河之上,两岸石窟与青山倒影相映,足见其山水之美。走在石窟之间,看到的每一尊佛像都是古代工匠们的心血结晶。震撼人心的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这尊高 17.14 米的唐代巨像,面容丰腴秀丽,嘴角微扬,似含慈悲笑意,被世人誉为「东方蒙娜丽莎」。无论近观还是隔岸远眺,都呈现出完美的视觉平衡。宾阳三洞内,北窟的秀骨清像还留着北魏的风霜,南窟的丰润造像已染上盛唐的华彩。而万佛洞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虽身形微小,却五官清晰,衣褶毕现,展现了北魏工匠「毫厘之间见乾坤」的精湛技艺。要说明一下,景区里著名洞窟都在西山,东山虽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石窟里的雕塑损害严重。龙门石窟,这座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正以永恒的姿态,向世界诉说着东方文明的璀璨与坚韧。 丽景门雄踞于古城之上,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和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丽景门紧密相连的十字街,是洛阳烟火气的灵魂所在。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人潮涌动。各种美食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踏入洛邑古城,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悠悠的河水穿城而过,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亭台楼阁,极致地复原了唐宋时期的风貌。古街深巷蜿蜒曲折,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身着汉服的游客不仅是看客,更成为这场穿越大戏的主角。突然,古乐响起,身着五彩霓裳的“天女”,在威亚的辅助下翩然而下。手中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而下。完美诠释了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夜幕降临,五彩斑斓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如梦如幻。整个古城被装点得如诗如画,散发出一种别样的韵味。如果说十字街是热闹的市井,那么洛邑古城就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古典梦境。 从东汉永平年间的 “白马驮经” 起,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白马寺始终屹立不倒。刚到山门,就被门前两匹石马拽进旧时光。往里走,大雄宝殿、大佛殿、清凉台顺着中轴铺展。大雄宝殿内,三世佛端坐其中,宝相庄严。周围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走到后院,印度、缅甸、泰国风格的佛殿依次排开。印度佛殿用红砂岩砌成,尖顶刻着繁复的佛教浮雕。缅甸佛殿的金顶闪着亮,佛塔上的琉璃瓦映着蓝天。泰国佛殿的门楣上,刻着彩色的佛本生故事。晨钟暮鼓里,一寺见世界。 有人说,想了解洛阳,就得从一碗汤开始。洛阳人爱喝汤,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并称“洛阳三汤”。若要更讲究些,就得去吃一次“洛阳水席”。十八道菜,从热到冷,从荤到素,最著名的“牡丹燕菜”,以萝卜丝仿制燕窝,清亮如玉,宛若花开在盘中。 洛阳,不只是历史的注脚,她是一座鲜活的城。在盛唐的回声里,像一卷缓缓展开的长卷,墨色未干,故事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