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如果说导弹是朝鲜的“安全名片”,那经过三任领导人之后,这张名片从“小卡片”升级成

如果说导弹是朝鲜的“安全名片”,那经过三任领导人之后,这张名片从“小卡片”升级成了“豪华套餐”。在不断的试错中磕出技术门槛,生生做成了“威慑工具箱。 金日成时代算是朝鲜导弹的“原始拓荒”,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朝鲜想从苏联学导弹技术,苏联只给了些淘汰的“萨姆-2”防空导弹,连正经的地对地导弹图纸都没给。朝鲜只能自己“逆向工程”,跟拆旧家电似的琢磨。终于在1984年搞出了第一枚国产导弹“化城5”,射程才300公里,连韩国首尔郊区都达不到,更别说威慑美国了。就这,还是举全国之力才搞成的“宝贝疙瘩”。 这一时期的导弹发射,与其说是“秀肌肉”,不如说是告诉世界“我有这玩意儿了,别随便惹我。金日成心里门儿清,手里没点硬家伙,说话都没人听。所以哪怕发射次数少,每一次都是“破冰”,为以后积攒技术储备。 到了金正日时代(1994-2011),随着苏联解体,在经济上失去了靠山,朝鲜那时的导弹策略,宛如一位精于计算的扑克玩家。他很少主动加注,却总在关键时刻亮出底牌。 1998年8月,一枚"大浦洞1号"导弹越过日本上空,这是朝鲜首次展示其远程打击潜力。这次试射是一次技术展示,也是一次精妙的政治试探,朝鲜在告诉世界,我们有能力改变地区安全格局。 之后一直到了2006年7月,朝鲜在短短数月内进行了多次导弹试射,其中包括失败的"大浦洞2号"。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试射恰好发生在六方会谈陷入僵局之时。 紧接着在2009年的"独立日献礼"期间,更是将这种策略发挥到极致。在美国举国欢庆之时,朝鲜七枚短程导弹划破日本海上空。给美国来了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戏剧。 到了金正恩一上台,朝鲜导弹直接开启“狂轰模式”,发射频率简直“家常便饭”,韩美搞联合军演?隔天就射两枚短程导弹回应;美国官员访韩?立马试射一枚中程导弹表态;甚至有时候一周发射三四次,跟“打卡”似的。这时候的导弹发射,早就不是“技术验证”了,而是“精准的战略表态”——你给我压力,我就用导弹给你“回敬”,威慑力直接拉满。 金正恩则将导弹转化为战略资产。通过系统化的技术积累和频率惊人的试射计划,他成功地将朝鲜的导弹力量从政治象征转变为实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导弹与核武器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的威慑姿态。逐步构建起了一个覆盖不同射程、适应不同场景的导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