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100年也造不出来,我们开天价他们也只能乖乖购买!”1993年,由于技术原因,中国花费了3.8亿美元从欧美购买了一台燃气轮机。可是短短25年后,中国成功打破了欧美长达70年的垄断,成功制造出了燃气轮机的一级静叶。 燃气轮机是电站、军舰这些大国重器的“心脏”,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飞机要飞、电厂要发电、军舰要出海,都离不了它。 可这技术被美、德、日三巨头垄断了70年,他们把核心技术当成宝贝,别说转让了,连多看一眼都不让。 那年头,咱们国内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对燃气轮机的需求都特别迫切。就说海军吧,之前从美国引进过几台燃气轮机装在驱逐舰上,可后来人家突然断了供应,新型驱逐舰差点没了动力,成了“没腿的兵”。 没办法,只能咬牙花钱买,最后花了3.8亿美元才从国外弄来一台。这3.8亿在1993年是什么概念?当时咱们国家一年的外汇储备也没多少,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百块,这钱能给全国好几万人发几十年工资,说是天价一点不夸张。 更憋屈的是,买了设备还不算完,后续维修、换零件都得看人家脸色,一个小小的叶片就卖一辆汽车的价钱,还不能自己随便修,因为知识产权在人家手里,咱连碰都得小心翼翼。 欧美敢这么嚣张,全靠燃气轮机的技术门槛高得吓人。就说那个后来被咱们突破的一级静叶,看着是个小小的金属片,实际比登天还难造。 燃气轮机工作时,里面的温度能达到1400到1600度,可造叶片的合金熔点才900度。 更要命的是,为了降温,叶片上得打400多个冷却孔,每个孔的精度都得小于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稍微偏一点就全白费了。欧美花了几十年才摸透这些门道,自然觉得咱们短期内根本不可能突破。 但他们忘了,中国人最不怕的就是被卡脖子。从1993年买设备那天起,咱们就憋着一股劲要自己造。一开始是从引进的技术里慢慢学,先掌握了外壳、装配这些简单活儿,可核心的热端部件还是摸不着门道。 后来国家下定决心,2015年启动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把最优秀的人才和资金都往这上面投。 有个平均年龄才34岁的年轻团队站了出来,带头攻关的段方苗以前在电厂干过,亲眼见过因为没有核心技术,电厂买设备、修设备花的钱比赚的还多,所以她这辈子就认准了要造出中国自己的叶片。 这群年轻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照,只能一点点试。设计图纸改了一遍又一遍,材料换了一种又一种,有时候好不容易把尺寸做合格了,一检测内部有阴影缺陷,就得全部重来。 为了测试零件性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团队里的人明知去外地会被隔离,还是义无反顾地往沈阳、上海这些试验点跑,就为了不耽误进度。 光压气机的逼喘测试就做了100多次,测试现场噪音大得让人头疼,他们就轮着班守在旁边,不分昼夜地记录数据。国外做这些测试通常要5到8年,咱们只用了2年半就做完了。 花钱的地方也不少,光是杭州一家企业,十年里就投了10亿研发经费,相当于每年把30%的利润都砸了进去。这还只是一家企业,全国有200多家企业联合攻关,一共突破了90多项关键技术。 终于在2018年,第一批自主设计的一级静叶试制成功了,虽然离正式投入使用还需要时间,但这已经标志着咱们打破了欧美70年的垄断。 更解气的是,现在咱们的燃气轮机不仅造出来了,还特别靠谱。海军的驱逐舰装着国产燃气轮机去亚丁湾护航,五年里在恶劣环境下跑下来,稳定性一点不比国外的差。 电厂用上国产设备后,再也不用花天价买外国机器,也不用看人家脸色维修了。那些当年说咱们100年都造不出来的欧美企业,现在反而得过来跟咱们竞争。 这短短25年的突破,靠的不是运气,是中国人不服输的劲儿。别人花五年干的活,咱们花三年;别人走二十年的路,咱们十年就追上。 从3.8亿美元买一台设备,到自己造出核心部件,这背后是成千上万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坚,是国家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是咱们不想再受制于人的决心。 事实证明,所谓的“100年造不出来”就是个笑话,只要中国人认准了一件事,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