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泄密事件可能是美国主导或故意放纵所致 约旦河西岸法案的表决和以色列报复伊朗计划的外泄,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却同时发生在美以关系“高度敏感”的时期,不禁让人思考其背后的关联 此外,加沙地带的停火协议也处于敏感阶段。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访问以色列时强调,他此行旨在“支持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加沙冲突的计划成功实施”。吞并约旦河西岸的法案无疑会破坏本就脆弱的巴以和平进程。卢比奥明确表示,美方已确定,不会允许这一做法。值得注意的是,本周以来,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特朗普的女婿兼顾问库什纳、万斯和鲁比奥先后访问以色列,以监督加沙第一阶段停火协议的落实情况。如此高频率的访问,表明美国正密切关注该地区局势,确保其战略利益不受损害。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同样强烈。埃及、约旦、卡塔尔、沙特等15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合作组织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议会批准的法案。警告以色列不要继续推行单方面非法政策,呼吁国际社会承担法律和道义责任。这种广泛的国际反对,也给美国施加了额外压力。 颇具深意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件涉及美以关系的事件也在发酵。一份关于以色列报复伊朗计划的绝密情报遭外泄,被一个名为“中东观察家”的社交媒体账号公之于众。外泄文件显示出美国通过卫星等手段对以色列的军事活动进行了十分详细的监视侦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这起泄密事件发生在美以关系“高度敏感”时期,“注定会惹怒以色列”。 更令人惊讶的是,文件还披露了以色列拥有核武器这一该国一直拒绝公开承认的信息。有专家分析指出,从这份情报的内容从行文来看,主要是美国自身情报机构对当前局势的信息汇总和推演,并非为以色列直接透露给美国进行情报共享的内容。 约旦河西岸法案的表决和以色列报复伊朗计划的外泄,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却同时发生在美以关系“高度敏感”的时期,不禁让人思考其背后的关联。一方面,美国在对以色列展示强硬立场,警告其不要在约旦河西岸问题上擅自行动;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情报收集密切监视以色列的军事动向。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反映了美国对以色列的双重态度:既是盟友,又需要严密监控。 有分析指出,这次泄密事件可能是美国主导或故意放纵所致,目的就是为了迫使以色列延迟对伊朗的军事报复行动,避免对美国国内局势造成影响。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前国防部副助理部长迈克尔·穆罗伊表示,如果以色列的战术计划确实被泄露,那么将是一个“严重的失职”,美国和以色列之间的信任可能会受到破坏。 回过头来看约旦河西岸法案风波,或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美以关系的复杂性。一方面,美国需要以色列作为其中东战略的支点;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希望以色列的单边行动破坏其更大的地区战略,尤其是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正常化和防止地区冲突升级。美国对以色列的“三连击”,既是对特定法案的反对,也是对以色列的行动划出了明确的红线。 而对于内塔尼亚胡政府来说,这场风波也反映了其国内政治的两难。一方面,他需要维持执政联盟的稳定,满足极右翼伙伴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过度挑战美国的地缘战略利益。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他政治生涯的关键挑战。 以色列媒体用“一场奇怪的投票”来形容这场议会表决。而《国土报》的评论则更为犀利,称“一场原本应该是严肃的立法活动,却变得十分可笑”。或许,这种“奇怪”和“可笑”恰恰反映了以色列政治乃至美以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表象之下,是无法公开言说的战略算计和政治博弈。美国的三连击和以色列的迅速退让,表面上是一场外交风波,实则是一场隐藏在幕后的地缘政治博弈的公开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