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美两国共同宣布 10月25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今年第5次经贸谈判,此前两国已在日内瓦、伦敦等地交流多次。美方4月威胁加征125%关税,9月又对中国企业搞科技限制,中方随即收紧稀土出口反制。 谈判选在吉隆坡的默迪卡118大楼,背后藏着个关键节点——中美90天关税休战11月10日就到期,能不能续上,全看这两天的谈判断局。 美方4月那番加税威胁,可不是随便说说。当时宣称要把部分商品关税提至125%,虽说5月临时取消了所有加征关税,可到10月又把关税施压的话捡了回来。这反复无常的操作,让美国不少中小企业犯了难,好些跨境电商的产品价格直接涨超一倍。 要清楚,2024财年里,差不多13.6亿件中国小额包裹进了美国。一旦取消免税政策,企业和消费者每年得多掏470亿美元,最吃亏的还是低收入群体。中方早把话挑明了:靠施压换让步,根本行不通。 9月29日,美方真动手了。推出“穿透式”监管新规,只要是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直接自动拉黑,一下就波及到数千家中企。商务部当时就斥这做法“极其恶劣”,明摆着要拆全球供应链的台。 中方的反制,稳稳打在了稀土这个关键点上。2024年稀土出口金额比去年降了36.5%,出口量虽比去年增了6%,但技术和设备层面的管控收得更紧了。日本铃木就是受影响的,直接停了雨燕的生产,就因为混动系统缺了含稀土的电机部件。 稀土管控刚好掐住了要害,通用、特斯拉这些美企,急着往白宫跑诉苦,说要是断供,不光得赔数十亿美元,连军工生产都要受影响。但中方也明确说了,这只是“例行修订”,只要是合规的出口申请,都会正常审批。 前四次谈判其实没那么顺,伦敦那次甚至谈到半夜,虽说对外都说“专业坦诚”,但双方的分歧一直没小过。美方一边想让稀土管控松口,一边又不肯撤掉科技限制,这诉求本身就矛盾得很。 中方代表团阵容很有分量,我国当时就把立场亮得明明白白:反对“脱钩断链”,要谈,大门随时开;要打,我们也奉陪到底。 现在全球都盯着这场谈判。欧洲车企怕生产线停摆,美国农民盼着大豆能接着卖到中国,可美方内部还没拧成一股绳,强硬派代表卢特尼克直接没进代表团。 美方的矛盾其实摆得明明白白:一边喊着要限制,一边又求着中方放宽稀土出口、多进口他们的大豆。这种“边打边谈”的套路,中方早明确拒绝了。 现在谈判结果还说不准,但核心已经很清楚:美方要是不放下霸权思维,还想着靠施压换好处,恐怕最后还是白忙活一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