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占便宜的,最后,都占不到便宜。越南,用23年的时间,给全世界,上了这一课。它以为,国家基建,可以靠“耍心眼儿”;它以为,大国博弈,可以靠“反复横跳”。结果,当邻国,都靠着中国的务实,通上了高铁时,它,还在为自己当年的“小聪明”,支付最沉重的代价。 2001年,越南首次提出国家铁路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那时的愿景不小,计划是通过引入国际技术、吸引外资合作,建设贯穿南北、连接城市的高铁系统,推动国家整体交通提档升级。 它的目标明确,想复制日本、韩国高速铁路的成功经验,同时希望借助中国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搭上区域联通的顺风车。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想”。越南对中国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不够坚定。表面上对接“一带一路”,背后却频频和日本、韩国、欧洲多国“眉来眼去”。 以为多方讨价还价,就能在博弈中赢得最大利益。殊不知,基础设施不是菜市场讲价,耽误的不是几块钱,是整个国家的战略窗口期。 2005年,中越两国曾就高铁项目展开初步接触。中国提出了合理且务实的技术方案,配套融资方式也相对灵活。 然而越南却迟迟不肯拍板,转而将希望寄托在日本身上。日本的高铁技术确实成熟,但开价高,施工流程繁复,且更倾向于完全主导项目。 越南在双方之间摇摆不定,想借机压价,却导致多个项目迟迟未能开工,最终甚至频繁出现招标流标、合同废止的尴尬局面。 2010年,越南国会否决了南北高铁项目的建设提案,当时日本提出的费用预估引发巨大争议。公众舆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国家背负巨额债务,不值得冒险。 但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费用,而在于越南政府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既能保障国家利益又能落地执行的路径。 它既不愿完全倚重中国,又无法承受西方国家提出的苛刻条件。于是,项目一拖再拖,直到今天,越南南北高铁依然停留在设计与争论阶段。 而就在这二十多年里,中国的高铁网络却飞速发展,不仅实现国内全覆盖,还成功走出国门。 无论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还是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中国的高铁技术和建设能力早已获得国际认可。 最关键的是,中国在这些项目中的姿态,从不是“控制”,而是“共赢”。从技术转让到本地人才培养,从施工管理到后期运营,中国提供的是一整套解决方案,而非单纯的输出设备。 反观越南,直到2023年,还在召开内部会议讨论高铁路线到底该从哪里起、到哪里止。 而此时的老挝,已搭上了中老铁路的顺风车,经济联通、货物运输、旅游发展都在快速推进。 泰国也在与中国深度合作,逐步建设中泰铁路的主干线。一个个原本不如越南的邻国,如今却在铁路建设上遥遥领先。 越南的问题,不在于没有机会,而在于总想多占点便宜。它担心技术依赖中国,怕被“吃掉市场”,于是设定种种限制条件; 它不愿完全向西方靠拢,又舍不得中国提供的良好融资条件,于是在两边之间反复试探。每一次犹豫不决,都是对国家战略时间的浪费;每一次自作聪明,都是对务实合作机会的放弃。 时代不会等人,机会也不会永远挂在门口。越南用23年的时间,教会世界一个道理:国家建设不能靠算计;区域合作不能靠摇摆;而战略窗口期,一旦错过,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驶入高铁时代,自己却还在原地画图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