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近日,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

近日,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其它国家完全不一样。对其它国家都是喊话驱离,对日本“咣咣”就是两炮,虽然不是直接对着军舰打,是打军舰前方的水面,但那可是实打实的真炮弹。 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史上有着极其复杂和沉重的历史纠葛。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创伤,这不仅仅是民族记忆的问题,更是现实政治中绕不过去的心理阴影。   尽管战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但历史问题始终像一根搁在喉咙里的鱼刺,时不时就会被现实激发出来,刺得人隐隐作痛。   而今,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了一个“域外国家”的合理范畴。本不属于南海争议当事国的日本,却频频以“自由航行”为名,派出军舰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联合巡航,试图在南海事务中刷存在感。   这背后不仅是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挑战,更是日本近年来军事政策右倾化、在亚太地区拓展影响力的具体体现。   对于一个曾在亚洲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来说,这种行为引发的警觉,显然要高于其他国家。   中国对日本军舰的“炮弹警告”,看似激烈,实则精准。并非不计后果的冒险行为,而是经过理性判断后的战略信号传递。   这种“打在水面,响在心头”的方式,既展示了中国捍卫主权的坚定立场,也保留了外交回旋的空间。   对其他国家的喊话驱离,是在表达原则;而对日本的实弹警示,是在划清底线。两者并无冲突,而是根据对象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行为作出的差异化应对,这种“差别对待”,正是成熟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战略智慧。   回到郭正亮的评论,他其实触碰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中日关系始终悬而未决的历史包袱和现实摩擦。   从钓鱼岛争端、靖国神社问题,到日本政要不时发表挑衅性言论,中国对日本的战略不信任感从未真正消除。   而南海,恰恰是这一矛盾的外溢地带。日本越是高调介入,中国越是需要以更明确的方式表态。否则,不仅对外释放错误信号,也会对内部舆论造成压力。   当然,中国并非意在通过南海对日本“算旧账”,而是警告其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日关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历史认知与现实行为的相互尊重之上。一方若一味挑衅,另一方必然会有所回应。而这种回应,在国家安全和主权问题上,是没有妥协空间的。   所以,郭正亮的观察,其实抓住了一个关键点:在这个地区,谁更了解历史,谁就更清楚分寸。   而中国对日本的态度,不是感情用事,而是有理有据有分寸的战略表达。南海不是试验场,更不是表演场,而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谁想在这里“碰瓷”,都得掂量掂量代价。   历史从未远去,现实也从不宽容。中日之间的海上交锋,不只是船与船的对峙,更是记忆与未来的碰撞。   而在这片波涛之间,中国的态度不会含糊:该说的说,该做的做,既讲道理,也讲规矩。这,不是强硬,而是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