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看着孩子紧握手机的双手,你可知他们真正握住的,是什么? “我在查资料。”“老师

看着孩子紧握手机的双手,你可知他们真正握住的,是什么? “我在查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在手机上完成。”“同学们都在这个学习群里交流!”这些话是否越来越频繁地从你家孩子口中说出?而当孩子拿起手机,他们真的在学习吗? 许多家长发现,电子产品正在以“学习”的名义,悄然侵占孩子的注意力。教育部近日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特别提到,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屏幕背后,是孩子未被满足的内心需求 为什么孩子宁愿沉浸在虚拟世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医学科黄懿钖博士指出,由于自身发育特质、游戏设计机制与社会心理需求三者交互作用,未成年人是游戏成瘾的高风险群体。 青少年大脑的奖赏系统已发育得较为敏感,然而,负责执行控制、冲动抑制和长远规划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却要到近30岁才完全成熟。这种发育上的“油门强、刹车弱”状态,使得他们更难抵抗游戏设计精良的即时奖赏。 更关键的是,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类有自主、胜任和归属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当这些需求在现实世界(如学业、家庭、社交)中受挫时,游戏世界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代偿性满足”空间。 不是孩子不需要你,而是你给的不是他想要的 有教育博士分享,一位妈妈曾哭诉:“我学了那么多方法,第7招不行,第8招也不行,第9招孩子直接叫我闭嘴……” 问题出在哪里?心理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双手抱胸,代表“我感受到威胁,我要保护自己,我不容易接受外面给我的讯息”。由此可知,当孩子对你关上了内心的门,你有100招都没用。 辰民爸爸对此指出,教养方法无效背后的核心真相:方法不重要,关系才重要。 从对抗到协作:用爱的语言重建亲子桥梁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黄懿钖博士建议,应对孩子游戏成瘾问题,家长应从“权力斗争”转向“支持协作”,其核心是修复关系、理解需求、建立边界。 – 转变视角,进行非批判性沟通 停止指责与说教,将孩子从“沉溺网络的罪人”重新定义为“陷入困境的求助者”。尝试了解游戏吸引孩子的真正原因。 – 在现实中创造“替代性满足” 光“堵”不“疏”注定失败。关键在于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其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能带来沉浸式积极体验的活动。 – 学习爱的五种语言 府谷县官井社区的家庭教育讲座聚焦“爱的五种语言”: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礼物的接收、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爱,而不是用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爱。 – 实践KISS沟通黄金法则 辰民爸爸提出的KISS沟通法则包括:Keep(保持)-先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Improve(改善)-不说“错”,说“更好”;Stop(停止)-温和指出不必要的行为;Start(开始)-引导尝试新方法。 修复关系,从下一个瞬间开始 也许有家长会说:“我已经吼了孩子,怎么办?”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的文章建议,吼叫后需要三个补救步骤:真诚道歉、倾听感受、共同解决。 向孩子道歉:“宝贝,对不起。妈妈/爸爸刚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你大声吼叫了,这一定吓到你了/让你很难过,这是不对的。我向你道歉。” 这样的道歉,让孩子明白:你的吼叫是你的问题,不是他“坏”到该被吼;即使他做错了事,也依然值得被尊重地对待。 孩子的成长是一条单行道,别让手机成为亲子之间唯一的桥梁。当我们学会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爱,也许会发现,那块发光的屏幕,不知不觉中已失去了它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