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主持人问故宫院长单霁翔:“故宫每年门票收入8亿,文创收入15亿,怎么还要申请巨额

主持人问故宫院长单霁翔:“故宫每年门票收入8亿,文创收入15亿,怎么还要申请巨额补贴?”单霁翔说:“故宫缺钱,而且永远缺钱。” 主持人站在太和门前,举着话筒,面对镜头笑着开场:“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被网友称为‘最会讲故事的院长’、‘让故宫活起来的人’,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 “单院长,有个问题观众都很想知道。故宫每年门票收入八个亿,文创产品收入十五个亿,加起来已经二十多亿,为什么故宫还要申请国家的巨额补贴?是不是故宫的钱‘不够花’?” 这一问,直击公众心中的疑惑。 单霁翔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停在乾清门前,望着那片古老的宫殿群,神情中带着一丝沉思。他缓缓说道: “故宫确实赚钱,但故宫也确实缺钱,而且是——永远缺钱。” 主持人愣了愣:“这话,能不能解释得更具体一点?” 单霁翔笑了笑:“我知道很多人不理解。有人看到故宫文创在网上火了,卖口红、卖手账、卖冰箱贴,一年十五亿收入,觉得我们可以自己造金山。 但你知道这十五亿,我们真能用的有多少吗?要扣税、要分账,还要投在文物修复、展览安全、科研项目里。你看到的是繁荣的文创,但没看到的是它背后几千名工作人员的坚守。” 他顿了顿,指向远处的一排脚手架:“那边在修的是延禧宫的一角。修一座宫殿,光屋顶的琉璃瓦修复,一片就要上千元。整座屋顶上万片瓦,没有几十年、上千万的投入,根本修不好。” 主持人抬头望去,只见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架上,手里捧着一块块泛着青光的瓦片。 “您是说,故宫的钱,主要花在保护和修缮上?” “没错。”单霁翔点点头,“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有9000多间古建筑。每一块砖、每一扇门、每一根梁,都有自己的生命。 你要保护它,就得花钱。我们现在修复一座古建筑,平均每平方米要花几千到上万元。而故宫的修复计划,是‘百年大修’——我们希望在百年内把整个故宫都修好。 你算算,每年二十多亿收入,摊到几十年的修缮计划上,连一角都不够。” 主持人若有所思:“那国家补贴主要是用于这些修复工程?” “对。”单霁翔语气平静,但每个字都透着坚定,“故宫的补贴,并不是拿来‘养猫’或‘买空调’,而是要让这座600年的宫殿能够再延续600年。 我们不是企业,我们的利润不是用来分红的,而是要让文化延续。” 他停下脚步,走到一扇雕花大门前,用手轻轻抚摸那斑驳的漆面。 “这扇门,是明代的原物。它上面的红漆早就脱落,我们的文物修复师用的是传统的‘大漆工艺’,一层一层抹上去,每次要等自然干透,有时候一扇门就要修半年。 你说,这种‘花时间又花钱’的事情,企业愿不愿意干?可我们必须干。” 主持人轻叹:“听起来,保护故宫,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单霁翔微微一笑指着远处的角楼说:“那里的防雷装置,是我们专门请专家团队设计的。你想,几百年前的建筑,没有钢筋混凝土,全是木头。要保证安全,就得不断投入。” 主持人又问:“那文创收入呢?是不是故宫现在主要靠‘卖货’挣钱?” 单霁翔笑着摆摆手:“文创只是一个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你看我们卖口红、卖手帐、卖冰箱贴,这些都是以故宫的文化为灵魂设计的。 文创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传播文化。我们希望年轻人拿着一支‘朕的心意’口红的时候,会去了解康熙、雍正的故事。这才是最大的价值。” “可外界也有声音说,故宫变得太商业化了。” 单霁翔微微皱眉,语气坚定:“文化不怕商业,怕的是庸俗。只要我们守得住底线,不让文物被亵渎,商业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助力,而不是敌人。 故宫今天能这么‘火’,正是因为它从高墙里走了出来。” 他接着说:“我刚到故宫那年,游客量每年有一千五百万,但95%的地方都不开放。如今,开放面积已经从30%扩大到85%。 我们修复、开放、展示,让人们真正走进故宫、了解它。这一切都需要钱,也需要决心。” 主持人点头:“原来‘缺钱’的背后,是‘舍得花钱’在保护。” “对。”单霁翔笑了笑,“我常说,钱是身外物,文化才是根。我们今天修它,不是为了游客拍照,而是为了后人还能看到历史的样子。”

评论列表

春雨门润百花
春雨门润百花 3
2025-10-25 10:52
把收支全挂网上,阳光下无质疑
用户10xxx15
用户10xxx15 1
2025-10-25 16:35
胡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