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林里(资深时评员) 在安徽怀宁,两条名为“振宁”与“稼先

​​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林里(资深时评员) 在安徽怀宁,两条名为“振宁”与“稼先”的道路并行相伴,通向政和路。它们不仅铭记着两位科学巨擘的深厚情谊,更镌刻着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这两条平行的道路,恰如两位大师的人生轨迹——虽各有其道,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延伸。 1986年6月,邓稼先(图左)在医院与来访的杨振宁(图右)合影。图源:央视新闻 杨振宁与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年少时的同窗,也是一生的挚友。他们的人生选择,映照出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科学家的不同路径与共同归宿。 新中国成立之初,邓稼先毅然归国,隐姓埋名于戈壁荒漠,将毕生才智奉献给国防事业。二十八年默默坚守,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他用生命诠释了“以身许国”的铮铮誓言。而杨振宁在海外取得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后,始终心系故土。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频繁回国交流讲学,推动中美科技合作;晚年毅然归国,创建清华高等研究院,为祖国培育科技人才。邓稼先的“隐姓埋名”彰显了奉献与坚守,杨振宁的“架桥引路”则体现了开放与传承,他们以不同方式共同书写了中国科学家的赤子情怀。 在邓稼先的故乡怀宁,这对挚友的情谊与精神得到了独特铭记。杨振宁之名中的“宁”字取自故地怀宁的旧称,邓稼先则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如今,振宁路与稼先路并肩而立,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地标。稼先学校将科学精神融入育人体系,铁砚山房的邓稼先故居作为教育基地持续发挥着育人功能,这些举措让科学精神从抽象变得具体,从历史走向当代。 地图截图 今天,以科学家命名的道路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这不仅是对先辈的缅怀,更是社会价值导向的生动体现。它标志着我们对科技创新的高度认同,对知识贡献的崇高礼赞。从革命志士的浴血奋斗到科技工作者的默默耕耘,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在不同时期始终延续着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当下,我们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最重要的就是以行动传承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既要传承邓稼先那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也要发扬杨振宁所代表的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科学视野。当振宁路与稼先路在怀宁比邻而立,让这两条以科学家命名的道路,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科学巨星虽已远去,但精神之光永不熄灭。让我们将仰望星空的志向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以科学家的精神照亮前行道路。个人理想唯有融入国家命运方能彰显价值,科学探索唯有心怀家国才能根深叶茂,这,正是振宁路与稼先路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