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99年那张全球物理学家大合影,杨振宁站C位,不是偶然。 72年前索尔维会议,

1999年那张全球物理学家大合影,杨振宁站C位,不是偶然。 72年前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在中间,华人连影子都没有。 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大奖,第一次把颁奖台搬回北京清华。 杨振宁当年搞出杨-米尔斯理论,纯属“纸上谈兵”,没人想到能用。 几十年过去,这理论成了粒子物理的骨架,连量子计算、高温超导都绕不开它。 现在设个“应用物理”子奖,等于把当年的“天书”变成年轻人能落地的工具箱——理论不再高冷,开始下地干活了。 他90多岁放弃美国籍,有人冷嘲热讽说“作秀”。 可你看今天:奖以人名,地设清华,规则由中外共定。 这不是个人情怀的终点,而是中国参与科学话语权的起点。 杨振宁没喊口号,但他搭的台子,正让下一代中国物理学家站上世界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