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反复辩解“冻结安世与美国无关”,这话像极了盗贼得手后标榜“凭本事拿的”——它并非被动听命,而是主动盯上了中国资本一手盘活的“肥肉”,美国的实体清单不过是递来的完美“合法”借口。这场21世纪的公开围猎,把“海上马车夫”骨子里的掠夺基因,演绎得淋漓尽致。 先戳破一个被误读的关键事实:荷兰的“冻结”绝非“查封几间办公室”的轻量级操作,而是直掐企业生死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安世半导体的全球生产链早已深度绑定:德国汉堡工厂(作为其核心晶圆制造基地,月产能超3.5万片,承担全球70%以上的芯片制造)与英国曼彻斯特工厂负责前端芯片生产,成品需全部运至中国东莞工厂完成封测后再销往全球。荷兰经济部的一纸“资产冻结令”,直接锁死了安世全球30家关联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与人员调动,等于硬生生斩断了欧州制造与中国封测的纽带。这哪里是“监管”,分明是给一家年营收超200亿元的企业,按下了“强制停机键”。 荷兰的“自主算盘”,藏着对中国资本改造成果的赤裸裸眼红。安世的前世,本是荷兰制造业的“弃子”:其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17年从恩智浦拆分时,靠生产“电子螺栓螺母”般的标准化芯片苟活,重资产、低利润,早已成了母公司的累赘,被当作“包袱”低价甩卖。2019年闻泰科技斥资338亿元接盘时,外界还嘲笑这是“接了个烫手山芋”。可谁也没想到,中国资本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点石成金”:2022年首次技术升级突破瓶颈,2024年再砸1.5亿欧元豪赌第三代半导体,最终啃下了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量产的硬骨头——前者是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的“心脏”,后者是5G基站的“核心神经”,让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摇身变成了全球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黑马”,2025年相关产品订单已排到年底。 当“弃子”逆袭成“香饽饽”,荷兰的贪婪再也藏不住了。早在2023年,荷兰经济部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向安世提出过一系列越界要求:要在公司监事会安插“自己人”,手握技术转移、海外投资、中国研发团队招聘的“一票否决权”,甚至要求切断中欧工厂的内部数据连接。这些近乎“殖民式”的条件被闻泰拒绝后,荷兰政府便开始耐心等待时机。2024年9月美国扩大实体清单管制,安世被纳入“高风险企业”,荷兰立刻搬出尘封多年的《商品可用性法》,以“防止技术扩散”为由,闪电启动冻结程序——所谓“自主决策”,不过是等一个合适的“借口窗口期”。 更讽刺的是,这场劫杀的背后,藏着高管与政府的“里应外合”。安世的三位核心高管——首席财务官蒂尔格、首席法务官利希滕贝格、首席运营官范德维尔德,全是出身飞利浦、恩智浦的“本土派”。他们既不满企业被中国资本主导,更垂涎股权变现的巨额利益:一旦推动安世引入欧洲资本、实现独立上市,他们手中的股权激励将瞬间增值数倍,轻松套现上亿。于是,当闻泰创始人张学政察觉异常、试图调整管理层时,三人立刻联合荷兰法院反戈一击,仅用7天就通过紧急诉讼暂停了张学政的职务,将核心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从“内应”到“反水”,整套操作行云流水,俨然一场提前彩排好的“夺权大戏”。 如今,这场博弈早已超越企业层面:安世中国明确表态“荷兰总部决议在中国境内无效”,东莞工厂全力保障生产;荷兰一边对外宣称“重视中荷经贸关系”,一边拒不撤销冻结令。可荷兰忘了,靠“抢”来的技术成不了气候,违背契约精神的掠夺,只会让全球企业对荷兰市场敬而远之。这场打着“自主决策”旗号的劫杀,终将成为荷兰制造业史上的一块耻辱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