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可能体会了一次什么叫自作自受。当地时间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瓦德富尔原定26日的访华行程突然取消,给出的理由是“无法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议”。 --- 这趟临门一脚被推迟的访问,背后是瓦德富尔在台海问题上危险的“自定义”尝试。他启程前对媒体宣称,德国虽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将“自行决定政策的具体实施”,并明确表示“不会支持以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这种试图为主权问题贴上“可定制”标签的做法,直接撞上了中国最坚硬的外交红线。 北京的反应迅速而清晰。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同一天的记者会上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一个中国原则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述,也是唯一的表述,没有任何‘自定义’的理由和空间。” 话语间的分量,外交场上的人都懂。 德国企业界此刻恐怕心情复杂。瓦德富尔此行本是带着重要的经济任务而来——德国企业对贸易限制,特别是稀土元素和半导体领域的限制“表示严重关切”。一些德国车企的芯片库存已告急,而中国在今年前八个月再度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高达约1634亿欧元。 政治上的摇摆,最终让急于解决的经济议题被迫搁置。德国外交部发言人遗憾地表示,“鉴于中国在贸易方面的重要性”,推迟访问令人惋惜。 欧洲政治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些政治家习惯于在价值观与利益之间走钢丝。他们一方面希望享受中国市场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又要在所谓“原则问题”上展示强硬。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在面对核心利益问题时,往往不堪一击。 瓦德富尔的遭遇给其他西方国家提了个醒:台湾问题不是外交辞令的试验场,而是检验两国关系的试金石。中方说得很明白:“当前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的纵容支持。” 任何只说“维护现状”却回避反对“台独”的表述,都是对和平的真正威胁。 德国政府如今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在模糊空间中摇摆,还是以清晰的态度为务实合作铺平道路。外交部发言人已经指明了方向:“希望德方严格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旗帜鲜明反对任何‘台独’分裂行径。” 这次访问的推迟,损失的不仅仅是外交日程,更是互信的基础。当政治家沉迷于语义游戏时,真正付出代价的将是两国的合作与人民的福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