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曾不止一次坦言,自己此生最感念的恩师,便是吴大猷先生。这位培育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物理学巨擘,在西南联大的烽火岁月里,既是点亮他学术之路的导师,也是一群学者苦中作乐时的温暖底色。 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大,虽处山河破碎的艰难时局,却凝聚着中国学界的精神火种。1937 年随北大内迁的吴大猷,正是杨振宁大三时的物理老师 —— 后来正是他为杨振宁选定的毕业论文方向,间接奠定了这位青年未来的科研轨迹。 战争初期的昆明,物资匮乏早已是常态,但教授们总能在紧张的教学与研究之余,寻得精神慰藉。每逢周末,吴大猷位于若园巷的住所里,总会摆起两桌桥牌 “战场”,这成了联大理科学者们心照不宣的聚会。 常客中不乏名家:在南开时就以桥牌技艺闻名的数学系教授陈省身,牌技精湛的吴大猷夫人阮冠世,都是桌上的核心角色。唯独主人吴大猷是个例外,他不仅牌技 “不及格”,甚至本就不喜欢打牌,多数时候只在一旁静坐观战,偶尔三缺一时才临时补位,有人接手便立刻退下 —— 他张罗牌局,不过是想让朋友们能在乱世中多些快活。 最热闹的当属 “校际挑战赛”:“清华队” 常会主动向吴大猷领衔的 “北大队” 发起较量,赛前便约好 “输家做东”。晚餐自然没有什么珍馐美味,却胜在分量充足,总能剩下不少饭菜。 这时大家总会笑着推选出两位 “收尾专员”:年纪最轻的陈省身,和被戏称为 “大肚汉” 的吴大猷,由他们负责将剩余饭菜 “扫荡” 干净。 这席间的烟火气,恰如吴大猷的师者本色:既在课堂上把量子力学的前沿火种播撒给中国学子,也在生活中以宽厚与热忱,为困厄中的同道与后辈撑起一片温暖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