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到头来却发现,恒河最关键的一段——它的出海口和三角洲,属于邻国孟加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恒河,这条被誉为“印度母亲河”的大江,自古流淌着信仰与希望,然而,若要让恒河成为沟通南亚腹地与世界的黄金水道,现实中却处处碰壁,纵观恒河航运的沉浮,背后映照出地理、历史、社会与制度的多重叠加困境,你若以为只需投入资金清淤治理,这条大河就能蜕变为繁忙航运通道,那未免低估了恒河问题的复杂程度。 自然条件首先为恒河航运设下高门槛,每年二十多亿吨泥沙裹挟而下,河床不断抬高,河道宽广却普遍水浅,即使在丰水期,恒河许多河段的水深也难以匹配万吨级货轮的吃水需求,旱季来临,河面更显干瘪,河道裸露,航道变成沙洲迷宫,纵使有片刻畅通,也难以支撑规模化货运,潮汐涨落、泥沙回淤,形成恶性循环,治理难度倍增,纵观世界各大航道,鲜有像恒河这般与泥沙搏斗如此激烈的河流。 再看历史遗产,恒河航运之困并非一日之寒,英国殖民者曾在恒河平原修筑长达数千公里的运河系统,表面上宣称发展航运,实则优先保障灌溉与粮棉输出,沿河建设的水闸、支渠、桥梁,设计之初便未考虑长远航运通道的需求,铁路网络铺设后,恒河航道迅速沦为次要角色,维护日渐荒废,运河浅窄,桥下净空不足,许多河段仅能勉强通行小船,殖民时代的短视决策,直接导致恒河航运基础薄弱,难以承载现代经济的重负。 地缘格局同样制约着恒河的航运潜力,河流出海口的大部分区域归属于孟加拉国,印度即便投入巨资上游清淤,最终泥沙依旧随水流沉积在三角洲,孟加拉国经济实力有限,缺乏大规模疏浚维护能力,结果,印度的清淤工程往往“前功尽弃”,航道畅通始终遥不可及,由此形成的“清淤—淤积—再清淤”的死循环,让航运建设陷入无休止的资源消耗。 治理权力的分散进一步加剧困境,恒河沿线印度各邦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航道管理和调度机制,上游清理排污,下游取水用水,利益分歧难以调和,中央与地方、邦与邦之间,航道治理常陷入“甩锅”状态,跨境合作更为艰难,印孟两国在恒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航道标准、清淤工程等问题上,始终难以达成持久共识,多头管理与决策分裂,使得航运项目推进步履维艰。 宗教文化的特殊性成为航运开发的隐性障碍,恒河在印度人心中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神圣信仰的载体,沿岸无数寺庙、焚尸台与祭祀场所遍布,居民日常沐浴祈福、遗体火化、鲜花祭品入河,每一项航道建设和清淤工程,都需面对宗教团体的关切与抗议,疏浚计划屡遭中止,港口选址难以靠近人口密集区,宗教与经济的双重需求难以调和,环保组织和信仰人士的持续博弈,使得航运开发变得步步为营。 经济路径的惯性也让恒河航运无以为继,铁路与公路网络早已形成主导地位,内河货运份额微乎其微,运输成本高昂,航道维护费用居高不下,企业和地方政府更愿意选择成熟便捷的陆路运输,货运路线一旦固化,转变航运结构的动力自然不足,即使有短期政策推动,投资回报难以保障,航运项目很难撬动既有格局。 与恒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长江的航运奇迹,长江之所以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道,靠的并非天然优势,而是持续的系统治理、巨大的资金投入、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与高效的统筹管理,三峡工程、深水航道、现代化港口群,层层叠加激活经济动脉,在长江流域,水利、航运、环保、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形成了可持续的经济循环,相比之下,恒河流域缺乏统一规划与高效执行,治理短板在现实中被不断放大。 跨国治理的难题在恒河流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河流从尼泊尔高原奔流而下,横跨印度和孟加拉国,牵涉多国利益,上游控制权分散,水库建设难度极高,尼泊尔境内山地陡峭,工程实施难度大;中下游平原一旦大规模蓄水,涉及的人口迁移规模巨大,社会代价高昂,区域合作机制薄弱,信任赤字严重,跨国治理方案屡屡搁浅,与湄公河流域多国间的沟通协作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也让恒河治理面临独特挑战,信仰、环保、经济利益、地方自治、跨国协调,每一项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统一的社会操作系统,缺乏科学理性的治理框架,航运开发常常沦为无序的碎片化投入,哪怕有雄心勃勃的国家级项目,最终也难以突破多重壁垒,形成系统性成效。 信息来源:印度恒河,内河航运界的“小透明”日人文场! 国家人文历史十 关注 2023-05-30 11:50 湖南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