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9 年,杀害过小萝卜头的国民党特务杨钦典,偷偷将 19 名革命志士放出监狱

1949 年,杀害过小萝卜头的国民党特务杨钦典,偷偷将 19 名革命志士放出监狱,这一举动让本该处极刑的他有了一个意外的结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强制蒋介石接受联合抗日,随后,杨虎城被囚,家属也未能幸免,多年后“小萝卜头”之死,成为这场波澜壮阔历史的一个残酷注脚,此时的杨钦典,尚未与这些历史节点产生交集,他的故事还未开始。   重庆白公馆,原本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后被军统改建为关押政治犯的监狱,这里与渣滓洞并称“活人墓”,许多革命者被囚于此,鲜有人能走出牢门,杨钦典在这里成为看守班长,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他的出身并不显赫,家境贫寒,投身军警系统,不过是为了一口饭吃。   外界局势风云突变,白公馆里的气氛日益紧张,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节节败退,解放大军步步逼近重庆,杨钦典每日巡逻,内心却不断被家乡传来的消息搅动,母亲来信里提到家乡分田分地,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让他对未来多了几分思考。   监狱中的革命者并未放弃争取看守的努力,罗广斌、陈然等人通过递送咸菜、纸条等方式,向杨钦典传递外部信息,北京升红旗、新中国成立、土地分配等消息渐渐渗入杨钦典的认知,他表面平静,内心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白公馆的管理日益混乱,特务们抱怨工资拖欠,军饷中断,物资短缺,关押人数锐减,雷天元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上级指令,11月27日晚,国民党高层下令清空牢房,处决剩余政治犯,这一夜,渣滓洞和白公馆枪声大作,血腥气弥漫。   白公馆最后剩下19名政治犯,名单上有罗广斌等人,杨钦典负责看守这批人,此前,革命者多次劝说杨钦典,反复讲述新政权对从善者的宽大政策,杨钦典没有表态,但这些话深埋他心底,他想到家乡土地分配,也想到曾经参与的惨案。   行动当夜,杨钦典打开牢门,引领19人绕开主道,从后院小门穿过围墙,顺坡而下,途经警卫室,他高喊解放军进城,制造混乱,为逃生提供掩护,众人最终在歌乐山竹林隐蔽,杨钦典获得一张写有名字和地址的纸条,成为他未来的唯一凭证。   19人分头离开,杨钦典则下山回市区,他没有像其他特务一样南逃,而是选择留下来面对新政权,重庆解放后,杨钦典在街头观察数日,见解放军军纪严明,民众安然无恙,遂前往公安机关自首,被救出的19人联名作证,证明杨钦典在关键时刻救人,政府最终决定从宽处理,免于死刑,遣返回河南老家。   杨钦典回到家乡,分得三亩土地,重新成为普通农民,白天下地劳作,夜晚修理农具,村里人对他的过去议论纷纷,“特务”“凶手”的标签始终难以抹去,他保存着那张纸条和一本罗广斌签名的《红岩》,这是他与历史的唯一联结。   随着时间推移,杨钦典逐渐适应乡村生活,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他,1966年,因曾在国民党监狱工作,杨钦典再度被查,判处20年徒刑,被押回重庆劳改,期间,他从事修路、织布等苦役,日复一日地消磨着余生,那张纸条成了他在漫长刑期中的精神寄托,却也如同讽刺,证明他救过人,但无法消解历史的重负。   劳改期间,杨钦典的家庭分崩离析,妻子离世,儿子靠打零工维生,直到1982年,法院复查案件,19名幸存者始终坚持为他作证,最终判决被撤销,杨钦典在74岁时重获自由,再度返回河南老家。   晚年,杨钦典重新拾起农具,过着平静的生活,他很少谈及过去,更不为自己辩解,记者来访时,他只讲救人的经过,不提参与过的惨案,那张纸条与《红岩》始终放在枕下,成为他心灵最后的慰藉。   信息来源:人民网——杨钦典的“黑”“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