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有人说,毛主席晚年变糊涂了,真是这样吗?通过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得出否定的结论。毛

有人说,毛主席晚年变糊涂了,真是这样吗?通过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得出否定的结论。毛主席晚年依然保持着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清醒的头脑。 第一,1971年3月份,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批准,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此次比赛。在比赛期间,中国队员与美国队员发生了一段互赠礼品的偶遇,在国际上被传为佳话,也引起中美两国的强烈关注。在比赛临近结束时,中国邀请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代表队访华。美国代表队获悉后,也希望前往中国访问。中国代表团将情况紧急上报,外交部当时决定拒绝美国来访,报告交到毛主席手上后,毛主席批示同意。 然而,就在美国代表团即将离开日本回国时,已经吃了两颗安眠药正在睡觉的毛主席,突然叫来秘书,表示同意邀请美国代表团访华。这一决策展现了毛主席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他深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意义,及时调整策略,抓住了历史机遇,拉开了“乒乓外交”的大幕,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主动和空间。 第二,1974年,毛泽东离开北京前往南方,这次南下一共270天。离开北京之前,他召开了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江x集团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当时,他准备推邓小平来主持中央党政军日常工作。在南下期间,他在武汉作出了由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决策;到长沙后,又进一步作出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并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样的重要决策。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要学习理论,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这些决策和指示,体现了毛主席对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他清楚地认识到,国家需要稳定和发展,需要有得力的领导干部来推动各项工作。他选择邓小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毛主席晚年依然以其卓越的智慧、深邃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策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懈奋斗。 第三,还有一点,就是让华国锋接班。 1976年毛主席病重时,“四人帮”认为华国锋不足为虑,劲敌还是老资格领导人。他们认为,第一副主席就是第一副主席,但第一副主席不一定是第一接班人,到底谁接班还无定论,况且华国锋也不是中央政治局的核心。但是谁都没有想到,毛主席临终前还是指定让华国锋接班,这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甚至心里十分愤怒。张春桥就在日记中写到:“又是一个1号文件,真是得志更猖狂。”他不知道“得志而猖狂”的恰恰是他自己。 华国锋让那个毛主席关注,正是因为华国锋身上老实憨厚忠诚的高贵品质,毛主席正是看中了华国锋的这些优点,才会在临终前选择让他接班。华国锋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他与叶剑英等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党和国家。 第四,1976年9月8日夜,即将走完生命历程的毛主席,由于无力说话,用手敲了三下床板。身边的工作人员马上明白,毛主席是想了解日本首相的选举结果,是不是三木武夫被选上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毛主席依然心系国际局势,关注着世界的变化。 这充分说明他的思维直到最后都没有停止运转,他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对国家利益的考量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为了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