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生命最后阶段,面对镜头再次掷地有声:“抗美援朝那一战,美国集结了‘联合国军’,依旧没能阻挡中国志愿军的势如破竹。中国是最大的赢家——但美国,却不是最大的输家!” 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是在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周年时的极端险峻时刻。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正式参战。这不是一次轻率的决定,而是中央经过长时间、多层次斟酌后的战略判断。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物资储备紧张,甚至连军装都不足以应对朝鲜的严寒。 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选择了出兵。这背后,是对国家安全底线的捍卫,更是对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一次主动争取。 从军事层面看,这是一次以弱胜强的典范。在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坚定的意志、灵活的战术以及对地形的熟悉,逐步将战线从鸭绿江附近推回到三八线附近,最终迫使对方接受停战谈判。 战斗之惨烈、代价之巨大,任何夸张的语言都难以完全体现。但战争的结果,却真实地改变了此后几十年的国际格局。 基辛格说中国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并非溢美之词,而是从现实出发的战略判断。 首先,中国通过这场战争彻底粉碎了所谓“纸老虎”的神话。新中国刚刚成立,西方国家普遍不看好其生存能力。 抗美援朝的胜利,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力量,也迫使美国调整了对华战略。其次,这场战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实战能力,锻炼了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 从指挥体系到后勤补给,再到志愿军士兵的战斗意志,这场战争让中国军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从“革命军”向“现代军”的跃升。 而对美国而言,虽然军事上未被彻底击败,但政治和战略层面的失利却不容忽视。美国原本试图以朝鲜战争为契机,遏制新中国的崛起,稳固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然而志愿军的出兵打破了这种设想。更严重的是,美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中国不是可以轻易“吓退”的国家。 这促使美国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对中国采取了更为复杂的策略,也奠定了后来中美关系波澜起伏的基础。 基辛格所说“美国不是最大的输家”,这句话看似矛盾,却体现了他一贯的战略眼光。他并未将美国的损失局限于军事层面,而是看到了战争背后长期的地缘政治效应。 美国虽然未能实现其在朝鲜半岛的全部目标,但战争也让其在全球范围内强化了对盟友的控制,推动了北约体系的形成,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军工产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战争的持久化使得美国重新评估其在亚洲的战略部署,为其后来的“亚太再平衡”埋下了伏笔。 从中国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带来的胜利并非仅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国际格局的重塑中。中国没有被排除在核心国际事务之外,反而赢得了尊重和话语权。 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认知,尽管仍有封锁和孤立,但中国的外交主动性明显增强。 抗美援朝不仅巩固了东北边境的安全,也提升了国家凝聚力和人民的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全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今天再看这场战争,它不仅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中华民族在经历百年屈辱之后的一次精神觉醒。 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逻辑下,中国以极其艰苦的代价,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这种以退为进的格局掌控,恰恰是中国智慧与战略文化的体现。 基辛格的这番话,回响的不只是历史的回音,更是对当下国际格局的一种警示。一个国家的崛起,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敢于担当的历史定力。 抗美援朝战争正是这样一场定国安邦的决战,而中国,正是在那场枪林弹雨中,挺直了脊梁,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国际道路。 素材来源:台海网 2025-09-27 21:33·台海网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