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杨振宁遗体盖国旗:国之功勋,实至名归! 在中国,遗体有资格盖国旗的人,绝不是

杨振宁遗体盖国旗:国之功勋,实至名归! 在中国,遗体有资格盖国旗的人,绝不是平凡之辈,如此崇高的待遇简直凤毛麟角。 遗体盖国旗,有两层意思: 1、国家认可。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下葬时为逝者盖国旗,代表国家高度肯定他为国家和社会做的贡献,他的功绩会被国家记住、尊重,这是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荣誉; 2、最高荣誉。这是给逝者的特殊礼遇,说明他的贡献不只是个人层面的,对国家和民族特别重要,是国家能给出的最高致敬。 在国际上,杨振宁的荣誉多到罕见,影响深远:35岁时,他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其实还有再次拿诺奖的资格。比如美国“氢弹之父”特勒就说过,杨振宁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完全够再得一次诺贝尔奖。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还专门向他索要过关于这个理论的资料,能看出他的理论到现在还受高度关注。可惜杨振宁已经去世,诺贝尔奖不颁发给逝者,就算现在诺奖委员会想给他颁奖,也不符合规定了。 杨振宁的好友、全国政协委员王征说,没能第二次拿诺奖是杨振宁的一个遗憾。他还回忆,自己曾问杨振宁诺奖是不是不能拿两次,杨振宁淡然回答:“没有这个规定,只是他们还没给我”,能看出他对自己的理论很有信心。 这个“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可不简单,它是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也是高能物理、现代物理学的核心基石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经感慨说:“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系名誉教授陈方正也说过,杨振宁是“上天眷顾的宠儿”,他的这个理论至少促成了6个诺贝尔奖的诞生,还说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能和狄拉克、爱因斯坦、牛顿这些科学巨匠相提并论。(比如:1979年的弱电统一理论诺奖、2013年和希格斯粒子发现相关的诺奖,都和杨振宁的理论有关。) 虽然杨振宁曾经加入过美籍,但他从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一直心系着祖国: 1、1971年,中美关系还处在冰封期,杨振宁冲破重重阻碍,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他这么一做,让很多海外华裔学者放下顾虑,纷纷回国访问、探亲,掀起了中美民间学术交流的热潮,就算被美国中情局多次查问,他也没停下脚步。 2、1977年,他牵头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己掏了8000美元在《纽约时报》刊登给卡特总统的公开信,信上还标注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呼吁美国尽快和中国建交。平时听到有反华浪潮或者不实言论时,他也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毫不犹豫地维护祖国的尊严。 3、1971年夏天,杨振宁积极参加了海外华人的“保钓运动”,应“保钓”学生的邀请,在美国各大高校演讲。同年10月,他还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现实等方面,甚至拿出物证,说明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2年,他又和200多位“保钓老将”一起联名发表声明,谴责李登辉出卖钓鱼岛主权的荒谬言论。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正式回国,一直到去世,在祖国扎根了22年,始终发光发热,为国家做了很多常人难及的重大贡献: 1、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上,他定居清华后,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当成自己的新事业。2023年11月,他提出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2004年还亲自给本科新生讲《大学物理》,但是面对百万年薪分文不取。 2、在学科建设上,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了30多篇论文,全力推动清华的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发展,把清华物理系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 3、在支持科研与人才培养上,杨振宁无私解囊。他长期不领取清华大学100万元的年薪,将这笔收入全数捐给高等研究中心,还带头捐出个人积蓄、诺贝尔奖金部分款项及美国的一栋房产,与翁帆累计向清华捐赠钱款超2000万元。同时,他早在1997年便开始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筹措资金,通过个人国际影响力呼吁海外好友及爱国人士募捐,不仅自身捐赠100万美元,更累计募集资金超1500万美元,各类捐赠与筹措资金合计逾亿元,为学校吸引、培育顶尖人才搭建了坚实平台。 4、在学术交流上,2018年他应邀担任“科学探索奖”的共同发起人,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5、在捐赠方面,2021年5月,他把自己珍藏的2000多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都捐给了清华,学校图书馆还专门设立了“杨振宁资料室”。 杨振宁这一生无愧于人类科学,无愧于祖国、民族和同胞,如今遗体被授予覆盖国旗的荣誉,是国家的崇高敬意,真是名至实归、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