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女子带未成年儿子到银行取钱,携带了两人身份证、户口本、银行卡并输入正确密码,签字确认后却被柜员以“缺少监护证明”为由拒绝放款。女子怒拍视频曝光引发热议,有人吐槽银行刁难,有人理解银行风控难处。本文结合《民法典》解析父母法定监护权的认定标准,厘清银行核验义务的边界,普及亲属关系证明在金融场景中的适用知识。 一、取钱风波:证件带全了,钱却拿不到? 咱就是说,去银行取钱带齐证件还取不出来,这事你见过吗? 山东这位妈妈就遇上了这糟心事!她带着未成年儿子去银行取存款,为了证明身份,特意带了自己和儿子的身份证、户口本,银行卡也揣着,密码也输对了,连签字确认的流程都走完了,柜员钱都点好了,眼看就要递过来,突然话锋一转:“不行,你得提供监护证明,不然这钱不能给你。” 女子当场就懵了:“我带了户口本啊,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我们是母子,身份证也都有,怎么还需要额外的监护证明?”柜员态度坚决:“孩子是未成年,按规定必须要监护证明才行。” 气不过的女子当场拍了视频发到网上,吐槽道:“证件全齐,密码正确,字也签了,就差最后一步递钱,硬生生被卡住,这不是刁难人吗?”视频一上线,立马引发网友热议,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二、法律解析:户口本不够用?法定监护权怎么证明? 很多人都纳闷,户口本都能证明母子关系了,为啥银行还非要“监护证明”?其实这里面涉及到法定监护权的认定和银行的核验义务,咱们用大白话讲清楚: 1. 父母是法定监护人,户口本就是关键证明 根据《民法典》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这种监护权是“天然”的,不需要额外申请。而户口本作为官方出具的户籍证明,明确记载了父母与子女的直系亲属关系,已经足以证明监护关系,原则上无需再提供单独的“监护证明”。 简单说,只要户口本上能看出亲子关系,再加上父母和孩子的身份证,就已经满足证明监护权的要求,银行再额外索要“监护证明”,确实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属于过度要求。 2. 银行的风控没错,但不能“一刀切”刁难人 有银行从业者出来解释,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之前发生过亲属代取未成年人存款后,其他亲属来银行闹事的情况,比如老人的子女取走孩子压岁钱,爷爷奶奶不认可,跑到银行讨说法。所以银行才会严格核验,避免后续纠纷。 这话看似有道理,但风控也得讲分寸。《民法典》明确,户口簿、出生证明、社区证明等只要能体现亲属关系的合法证件,任选一项即可证明监护关系,银行不能无视这些有效证件,只认“监护证明”这一种材料。如果是取大额存款,银行可以要求进一步核验,但像这种证件齐全的普通取款,明显属于过度严苛。 3. 这些情况才需要额外的监护证明 不是所有亲子取款都不用额外证明,只有两种特殊情况需要:一是父母丧失监护能力(比如重病、服刑),由祖父母、兄姐等担任监护人的,需要提供法院判决或指定监护的法律文件;二是取的是他人名下存款(比如已故配偶的存款超过5万),需要公证书或法院判决。而本案中是母亲取儿子名下存款,证件齐全,完全不涉及这两种情况。 三、网友吵翻:是银行刁难还是合规操作? 视频曝光后,网友们分成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吐槽银行派:纯粹是没事找事,故意刁难 - “户口本都不管用了?那这户口本还有啥意义?银行就是想让客户多跑几趟,太折腾人了!” - “我之前带孩子取压岁钱,就带了户口本和身份证,顺利取出来了,这家银行就是规定僵化!” - “密码都输对了,签字也签了,明显是本人意愿,银行凭啥卡着不放?这不是刁难是什么?” 理解银行派:风控要紧,怕担责任可以理解 - “银行也是怕出事,万一不是亲妈,或者取了钱被孩子其他亲属追责,银行也难办。” - “可能是大额取款吧?自动取款机取不了才去柜台,大额的话银行严一点也正常。” - “之前见过类似纠纷,亲戚代取存款后闹到银行,银行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就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结论:合规不能当借口,便民才是硬道理!你怎么看? 这场取钱风波,银行的风控初衷可以理解,但“一刀切”要求额外监护证明,确实不符合法律规定,也给客户添了麻烦。父母的法定监护权通过户口本就能证明,银行不该无视有效证件,设置不必要的门槛。 这事也给银行提了个醒:风控要精准,不能为了规避风险就牺牲客户体验;同时也提醒家长,带未成年子女办业务前,可提前咨询银行所需材料,避免白跑一趟。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这家银行的做法合理吗?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银行该如何平衡风控和便民?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