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归根居”别墅,翁帆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这也难怪当年那么多人质疑她图财,后来知道她和杨振宁住的地方只是清华大学的教师住宅,质疑声才少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清华园的秋天总有一种独特的安静,沿着那条熟悉的小径走进去,就能看到那栋不太起眼的红砖小楼——“归根居”。 名字听着文气,其实意思也挺朴素,人老了,总得有个回归的地方,只是很多人没想到,这房子竟成了世人争论的焦点。 2004年,杨振宁和翁帆的婚讯一出,全国都炸了锅,一个是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大师,一个是比他小整整五十四岁的年轻女子。 有人惊叹,也有人摇头,尤其是当媒体拍到他们并肩走出清华园的画面时,流言更是铺天盖地。 最热闹的猜测莫过于一句话——她图财!毕竟,“归根居”听起来就像一处价值不菲的豪宅。 可真相偏偏和人想的不一样,那栋小楼并不是杨振宁的私人房产,更不是翁帆的嫁妆,那是清华大学提供的教师住宅,校产来的,产权归学校所有。 杨振宁在晚年回国,为清华贡献了多年心血,学校给他一个安静研究的地方,也是一种致敬。 翁帆只是随夫居住,说白了,这房子他们俩都不能卖、不能转、也不能留给后人,等人不住了,房子照样还归学校,这就是所谓的“居住权”——能住,不能拥有。 可惜,这个简单的道理当年外人不太听得进去,毕竟那时候人人都爱八卦,有人甚至编出“杨振宁有十八亿家产”的传闻,仿佛翁帆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婆。 可实际上,杨振宁早把大部分积蓄捐给了清华教育基金会,连“归根居”都不在他名下。 真要说他留给翁帆的“遗产”,还不如说是一份心意,他把自己的著作版权留给她,那是几十年学术生命的结晶,也是他最珍视的精神财富。 那些年外界喧嚣,他们却在清华园里过着极其平凡的日子,清晨,翁帆早起为老人准备早饭,药煲在灶上咕嘟咕嘟响着。 饭后她扶着他在花园里散步,空气里带着淡淡的桂香,杨振宁年纪大了,视力不太好,看文献要靠放大镜,翁帆就在旁边帮他整理笔记、查资料。 有时候,她一边读他一边点头,两人之间那种默契,不需要多说什么。 世人最容易看错的,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翁帆的选择从来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 她陪伴的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一位仍旧坚持读书、思考、写作的学者,那种陪伴是需要极大耐心和真心的,杨振宁百岁那年,翁帆还在细心照料他的起居。 如果说杨振宁的“归根”是回到祖国、回到清华,那么翁帆的“归根”大概就是在陪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 一个选择回到学术的起点,一个选择留在爱情的终点,时间在这栋小楼里静静流淌,任凭外头的风言风语再多,也吹不进这方安静的天地。 10月24号,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无数人前去送行,眼含热泪。 未来的翁帆将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