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13年后,蒋经国震怒发现,派去大陆的特务全在糊弄他! 蒋经国临近离世,脑子里翻来覆去的事,统战不顺也有,国号问题也有,最刺眼的还是那批在五十到六十年代投入资源去培养的特务,档案一摞摞翻出来,发现了不止一个环节走样,传回来的情报很多像纸上拼出来的东西,早晚点对不上,签收表干净,实际情况空泛,他们说在前线,他手里拿到的却是剪报和广播稿改写过的版本。 说是“绝密”,拿到一看,是《人民日报》的页面裁下来的,标了日期,贴了标签,所谓“潜伏成果”,在香港小旅馆里搭出来的话本,写得像现场,照片却是公共区域拍的,人脸模糊,背景没有标识,台面上喊反攻,办公室里开着空调,收音机全天候开着,工作日志里填的都是“已监听”“已研判”。 对比过去的吴石,蒋介石当年对他又忌又近,彼此之间有工作配合,公开资料里他在敌营待了一整年,直到押往刑场,人走了,案卷封了。 当年被定性为叛变的名字,史书写得清楚,传记里条目丰富,另一边被寄望为忠诚的队伍,后来在清查里,一个个对应到“来源重复”“现场缺证”“内容不实”的栏里。 吴石的履历摆在那里,1949年赴台,带机密文件,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海空军调动在他手里过,台湾沿海布防图、舟山兵力部署图、战略后撤方案,更新频率高,很多按周校正,签名齐整,传递清晰。 他传情报的办法很原始,药盒拆开夹图纸,渔民和轮船跑胶卷,电报里藏暗语,家书格式把舟山群岛布防图夹在照片后面寄走,每一次递送都要找人找路,时间点卡得紧,风险从来不低,舟山解放的节奏,离不开他递出的那批资料。 风向变得很快,1950年蔡孝乾叛变,东海线暴露,抓捕记录写得很细,他被押走,审讯里留下的细节是左眼失明,牙齿缺失,肋骨折断,口供没有扩展,审签上批了“处以极刑”,行刑前留字八个,中国必定统一,勿念,落款中将,职务副部长,年纪57,他坐过的位子不低,能拿的资源不缺,他还是把“传出去”放在前面。 蒋经国那边的台账从1950年代开始厚起来,他亲自主持“反攻大陆”事务,成立特工组,向大陆各省派人,到了1960年代,问题一条条露头,他收到的“绝密情报”,十份里有八份用处不大,东北三省旱情的描述和台里播报内容近似,河北的第二电力指挥部名字在公开稿里就有,部队调往山东沿海的时间点和新华社稿件比起来还晚两天。 奖励制度也在运行,A类记三等功,B类有奖金,C类免再培训,有人跑去香港租旅馆,拿报纸和广播稿做底稿,换个格式,加几句“目测”“访谈”,贴上“现场情报”的标签,翻墙送回台北,长期的“报喜”堆积成了一种印象,会议上气氛乐观,山东有起义意向的说法传到上层,东北地下党准备接应的设想也上了纸,军方清查后对照地图和时间线,这些起义的故事没有现场支撑,那些“情报员”护照记录显示停留在九龙。 反特档案解密里还能看到另一种路径,派出的特务在香港就和对面接触,达成一个“你让我回去继续拿经费,我传你希望听到的版本”的默契,他拿到钱,你拿到文字,双方有各自的盘算,这些人身份像双面,汇报里写忠诚,实际沟通里做平衡,愿意为原则冒险的人数量不多。 差异就摆在那里,一边是信念、纪律、耐心和技术的组合,一边是收入、个人安全和风险控制的考虑,两种取舍,走向不同。 等到把这些线索拼起来,是1970年代的事,蒋经国对身边人说过一句话,我们失去了大陆,也失去了灵魂,话传出去,有人听成自责,有人读成总结,现实里他对虚假操作的意见很重。 吴石的名字在岛内被压住,毛人凤下令,不许谈不许写不许评,原因外界猜,有人说机构形象需要,事实是,一个他们自己培养重用的将军,在他们视线里做了一年多的对面工作,这个人不拿钱不要功不靠色,东海情报线里成了节点,中枢这个词在报告里出现对照,和蔡孝乾的案子摆在一起,呈现出的轮廓不一样。 后来再派去大陆的“卧底”,把稿子写在香港,有人被策反,传定向虚假,有人把经费花在个人娱乐,租房住城里,没有接头就选择上岸,项目流程跑偏,成果薄。 香山的现状很静,白玉墓碑前花不断,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他的雕像在中央,学生把阅兵照片摆在前面,老人牵着孙子讲故事,你爷爷打过仗,这位把情报写成生命,他的家书还在,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愿早日统一,不枉此生。 他没有看到今天,离开的时候立场没变,纸面上的对比也在,派去大陆的人里有把播音稿改个头再传的,我们派去台湾的人里有把路走到尽头的,问题放在桌面,赢法不在口号,在人心和执行。
